“疾病简析”
痛风是男性中最常见的炎症性关节炎(男性占95%),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老年多见,女性多于更年期后发病。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主要生化致病因子,急性痛风是由尿酸结晶的炎性反应引发的严重关节炎,痛风石主要沉积在关节内及关节周围,严重时导致受累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血尿酸升高为主要特征。高嘌呤膳食、大量饮酒、肥胖、高血脂等可诱发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胰岛素、青霉素、长期使用利尿剂等,也都可导致痛风发作。
“症状表现”
1.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特征为突然发作的关节剧烈疼痛。起病急骤,呈暴发性,第1次发作通常在非常健康的情况下突然出现某个关节红肿、疼痛,几个小时内皮肤发热、发红及肿胀,24~48小时达到高峰,关节及周围软组织明显红、肿、热、痛,痛如刀割样,局部甚至无法忍受覆盖被单和轻微的震动。多数患者首发于拇趾、跖趾关节,多为单侧发作,双侧交替出现;其次为跗骨、踝、膝、指及腕关节。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自限性,轻度发作可在3~7天内自然消失,严重者可持续数周。恢复期关节完好无损,这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另一个特征。
不典型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主要见于:
①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可先有肾结石,然后出现关节炎,且症状较重,发作频繁,病情进展迅速,累及多个关节;
②多关节炎型多见于绝经后妇女,特别是长期使用利尿剂的患者。
2.慢性痛风性关节炎
随病程延长,受累关节逐渐增多,不能完全缓解,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体表出现特征性痛风结节或痛风石,常见部位有耳廓、跖趾、手指、手腕、膝、肘部等处,也可见于任何关节周围。最初小而软,以后变硬,破溃可见白垩状物质,并可破坏关节结构及其软组织、纤维组织,致关节畸形。痛风石多出现于关节炎发作10年以上者,对于发病年龄早、病程长、血尿酸控制不良者,痛风石出现得更早,体积也较大。
3.女性痛风
女性痛风占痛风人群的1/4不到,多在绝经后且多在使用降尿酸药物治疗时发生。表现与男性类似,但多发性关节炎型多于男性。
4.老年人痛风
患者中男女比例大致相仿,可以没有急性单关节炎或多关节炎病史,在不典型的关节部位可出现大的痛风石沉积和慢性多关节炎,造成非常严重的关节畸形。老年痛风患者往往同时患高血压、肾衰、糖尿病等疾病,很多老年痛风患者是由降尿酸药诱发。
“门店治疗”
急性期治疗:
急性期不应使用降尿酸药物,因血尿酸下降过快,可诱使痛风石表面溶解,形成不溶性晶体,加重炎症反应或引起转移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
秋水仙碱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经典药物,可减轻尿酸晶体引起的炎症反应,终止急性发展。但因毒性较大,已不作为首选药物。秋水仙碱口服首次0.5~1.0mg,以后每隔1~2小时0.5mg,直至疼痛缓解。出现胃肠道反应时应停用,以后可给维持量0.5mg,1~3次/日,每日总量不超过4mg,老年人及肾功能不全者应减量为每次0.5mg,1~2次/日,24小时内不超过3mg。
非甾体抗炎药短期服用不良反应少,现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首选。使用时要注意肾脏功能的变化。
上述药物无效或不能耐受时可短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泼尼松口服10mg/次,3次/日。症状控制即可停用。
间歇期和慢性期治疗
间歇期治疗的目的是降低血尿酸水平,预防急性关节炎发作,防止痛风石形成和保护肾功能。
经饮食控制血尿酸仍>9mg/dl,急性痛风每年发作2次以上,有痛风石,肾功能正常或仅有轻度损害者可以用促进尿酸排泄药。其中,丙磺舒为首选,饭后服用,开始剂量0.25~0.5g,1~2次/日,根据血尿酸水平,每隔1周每日可增加0.5g,直至维持1~2g/d,每日最大剂量为3g,然后以最小有效剂量长期维持。应同时加用碳酸氢钠,。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及肾功能低下者不宜使用。
排尿酸药苯溴马隆对有肾结石的痛风患者疗效较好可与抑制尿酸合成药别嘌醇交替间歇使用。苯溴马隆口服,50mg/次,1次/日,服用2周后,改用别嘌醇,口服,0.1g/次,1次/日,服用2周,以后间断重复应用。
中成药治疗(发作期):
1.中成药与对应西药一起使用,可增效。
2.急性发作期缓解以后,可改用独活寄生丸或大活络丸以巩固治疗。
方案:
1.秋水仙碱片+别嘌醇片+正清风痛宁片+碳酸氢钠片+红外线按摩器
2.秋水仙碱片+苯溴马隆+碳酸氢钠+黄杨宁片+红外磁波按摩器
3.秋水仙碱片+硫唑嘌呤片+正清风痛宁缓释片+达贺按摩器
“健康提醒”
日常要避免高嘌呤饮食,如动物内脏、骨髓、啤酒、豆制品、沙丁鱼等;定量饮食,不随意增加进餐次数并控制体重,多饮水;戒烟、限酒。
长按上图3秒钟,识别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北京最专业白癜风医院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jpu.com/zcmbjc/17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