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gout)属于代谢性风湿病范畴,是单钠尿酸盐(MSU)晶体沉积于关节、皮下等部位,引发组织损伤和急、慢性炎症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的减少而引起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痛风石是痛风的一种特征性临床表现,是由于单钠尿酸盐的不断沉积,导致慢性类肉芽肿样反应反复发生于骨关节周围组织或皮下等部位,轻者影响患者肢体美观,重者可累及患者肢体关节的正常功能,造成关节的破坏和畸形等不可逆现象

一、痛风石的预防与诊断

1、高尿酸血症患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其进一步发展为痛风石:

(1)合理饮食。减少食用含嘌呤高的食物,如肉类、动物内脏、浓的肉汤、海鲜、菌类等;减少酒精摄入,尤其是啤酒的摄入量,因其与血尿酸水平呈线性相关。

(2)控制相关慢性疾病。积极治疗和控制与尿酸增高有关的内科疾病,如肾功能不全、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伴发痛风。

(3)谨慎服用致高尿酸药物。某些药物长时间应用可导致血尿酸增高,如袢利尿剂和噻嗪类利尿剂、糖皮质激素、胰岛素和β-受体阻滞剂等都可阻止尿酸排泄。

(4)痛风易感患者。男性、年龄>40岁、肥胖、有高尿酸血症家族史、静坐生活方式等为痛风的高危因素,该类人群需常规体检监测血尿酸水平。在痛风石的治疗中,预防是最重要的步骤之一。单纯HUA未进展为痛风的患者,无论男女,血尿酸(SUA)控制目标值均为SUA<μmol/L(6mg/dl)

2、痛风石的诊断

痛风石是痛风的晚期表现,治疗也更为困难。早期准确诊断高尿酸血症和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及时应用降尿酸药物控制血尿酸水平可减缓或避免痛风进展为痛风石。双能CT(DECT)作为近年来检测尿酸结晶的新技术,通过分析软件可重现尿酸盐沉积物的部位、大小、形态及对局部骨破坏的情况,是早期诊断痛风的较好方法。

二、痛风石治疗

1、中医的非药物疗法

中医学认为,痛风属“痹证”范畴,痛风石是疾病过程中的一种临床表现与转归。痛风石的产生是因为痛风患者日久不愈,津液输布障碍、气血运行失畅、毒邪不得泄利而导致痰浊内生或瘀血阻络、痰瘀痹阻,进而出现结节,故治疗痛风石可采取的消痰软坚、活血化瘀、破结开瘀、通络止痛等治法,包括微创针刀镜、针灸疗法、推拿疗法、贴敷疗法等。

(1)微创针刀镜:微创针刀镜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之下产生的一种集创伤微小、可反复运用,并且恢复迅速等特点为一体的治疗方法。可以直接找到痛风石沉积的具体部位,观察了解关节的侵蚀情况,进而直接对痛风石进行清除与冲洗,防治痛风石对关节及软组织造成更进一步的损坏。

(2)针灸疗法:中医学针刺法可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灸法可以温经散寒、消癥散结,均利于痛风石的治疗。

(3)推拿疗法:中医推拿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滑利关节的作用,有学者提出推拿通过有效抑制痛风患者致痛因子K+及其诱发的疼痛介质的表达,起到抗炎镇痛作用;并可推动气血运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尿酸盐结晶消散。

(4)贴敷疗法:病在外者,可局部贴敷,中药贴剂是中医学的传统外用剂型之一。将所需药物研成粉末状后调匀敷于患处,使药物经皮吸收后进入骨节经络,便可起到相应的治疗作用。

2、西医的非药物疗法

(1)手术疗法痛风石患者在必要时可采用痛风石切除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能够有效减少甚至切断来源于痛风石反复溶解而吸收入血所产生的尿酸盐,解除痛风石对组织、骨关节和神经造成的压迫,防止对机体造成进一步的损害。

(2)体外冲击波体外冲击波是一种机械波,具有光学、电学和声学的某些特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将其应用于部分骨科疾病的治疗中,均有较好的效果。

(图片医院风湿免疫科)

编辑:郝悦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研究生,师从风湿病专家吕新亮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jpu.com/zcmbzl/101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