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KanbaraA团队进行研究发现通过控制食物的搭配可以改变尿液pH值,从而可以影响尿酸排泄。

26名健康女大学生(年龄21-22岁,体重45-60公斤,身高-厘米)参加这个研究。研究持续5天,须严格按照提供集食物种类及份量进食,收集全天的尿液,检测尿量、pH、有机酸、肌酐、尿酸和所有阳离子(Na+,K+,Ca2+,Mg2+,NH4+)和阴离子(Cl-,SO42-,PO4-)等。

结果发现从普通日常饮食切换到特定饮食方案3天后,尿液pH就达到稳定状态。生成酸量与排泄酸量呈线性相关关系,表明尿中的H+是由食物代谢降解产生的。尿酸和排泄尿液pH值保持线性关系,在尿pH5.9时尿酸排泄量是mg/天,而在尿pH6.5时增加到mg/天。

实验证明,通过精心设计营养食物的食谱,可以调整尿液的酸碱度,这对促进尿酸排泄是确实有效的。在很多年之前,Griebsch、Z?llner()和Clifford,Riumallo、Young、Scrimshaw()等多位研究者报道,口服嘌呤可增加血清中的尿酸浓度。但日本KanbaraA他们却有意外的发现,碱性饮食中嘌呤含量较酸性饮食少,按道理说碱性饮食血尿酸低,尿尿酸排泄量应该更少,但结果却是观察到服用低嘌呤饮食的碱性饮食受试者的尿液偏碱性,尿酸排泄的反而增加,这个发现强烈地证明肾脏的尿酸运输排泄系统可能是pH依赖性的,碱性尿中尿酸的可运输比例更大,表明尿酸的排泄在酸性环境中是被抑制的。

痛风患者严格控制肉类摄入还不够。大多数人都认为,事实也的确如此,痛风患者最常见的饮食习惯是大量的肉类和少量的蔬菜和水果。但从很多资料我们可以得知,尿酸产生的来源大部分来自体内代谢,约20~25%来自食物。

另外在治疗过程中,有些患者已经很严格控制肉类摄入,尿酸依然下降不理想;而有些人没有那么控制肉类,尿酸也没有越来越高,这种现象是为什么?

这个研究可能可以告诉我们一些东西,在动物蛋白质中含硫氨基酸含量丰富,而含硫氨基酸代谢产物是尿的酸度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服用大量动物蛋白质的人尿呈酸性,而尿酸排泄量和尿酸酸性呈线性关系,即吃肉越多,尿越酸,导致尿酸越难去除,血尿酸越来越高,所以更容易患痛风。而植物类食物能产生大量碳酸氢盐,导致尿液偏碱性,从而促进更多尿酸排出。因此,食物的种类和数量搭配可以改变尿液pH值,可以影响尿酸的排泄,这比一味的禁食肉类更能让人接受。

碱性食物是指食物经燃烧后化成为灰,灰的化学成分中主要含有钾、钠、钙、镁等元素,其溶于水后生成碱性溶液,这类食物主要包括各种蔬菜、水果、豆类、奶类以及硬果中的杏仁、栗子等。对于酸碱性食物的区分,大家可能都存在错误观念,以为靠舌头品尝,以味觉来判定是酸味或涩味;或以平日饮食之经验来区分,以为柠檬、醋、橘子、苹果等食物口味偏酸,因此属于酸性食物。

从营养的角度来讲,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实际上是指该食物经燃烧后所得的灰分,溶于水后水溶液的酸碱性决定的,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是一个非生理性概念,决定食物酸碱性的食物灰分,是指食物燃烧后剩下的一些元素的氧化物,这与食物在体内消化、吸收和利用后的代谢产物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人体的酸碱度和食物的酸碱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人体体液的酸碱度(即主要是血液的酸碱度)正是上述各种代谢产物综合平衡作用的结果,想要确定某种食物到底是酸性还是碱性,必须经过科学检测才行。在健康状态下,人体一般不会受摄入食物的影响而导致酸碱性的改变。

健康人的血液是弱碱性pH7.4左右,这对维持很多功能代谢非常重要,而且呼吸系统和肾脏尿液排泄系统和血液系统的强大功能可以平衡调节PH值,健康人应该不会出现血液是酸性的(pH7.0)。

人体的酸碱度和食物的酸碱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人体的酸碱度是靠肺、肾、血液来调整而不是食物,食物不可能来改变人体的酸碱度。长期、大量、单一地摄入某种食物,只会加重身体负荷,最终影响酸碱代谢平衡。

多吃果蔬类食物并不是因为它们的酸碱性,而是其本身的营养价值,这并不能撼动人体正常的pH范围。讲求食物多样化、保证荤素合理搭配是平衡膳食的重要原则。一味追求所谓“碱性”食物,摒弃“酸性”食物,只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造成新的不平衡。长此以往,最终损害的还是身体健康。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那家医院
北京的哪个医院治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jpu.com/zcmbyy/17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