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前几天,李大爷来到我们的药物咨询门诊,对我们说他患有痛风很多年,血尿酸水平一直都很高,经常导致痛风的急性发作,看到我们前几天的文章讲到痛风急性期的药物治疗,表示自己收获很多,纠正了自己以前许多的关于痛风急性发作期的用药错误观念。他表示很多周围的病友们长期饱受痛风的折磨,更希望了解一下哪种药物能更好的降低血尿酸水平,为了让大家更好的选择降尿酸药物,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下常用的降尿酸药物。
要想知道降尿酸药物如何选择,首先大家需要了解一下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关系,高尿酸血症是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代谢异常综合征,非同日2次空腹血尿酸水平超过微摩尔/升者,称之为高尿酸血症。而血尿酸超过其在血液或组织液中的饱和度可在关节局部形成尿酸钠晶体并沉积,诱发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破坏,即痛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一个连续、慢性的病理生理过程。
高尿酸血症一经确诊,就应立即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酒、饮食控制、多饮水、减重等。对血尿酸水平超过微摩尔/升者,无论有无痛风症状,都应立即使用降尿酸药物;如果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或糖脂代谢异常者,微摩尔/升是启动药物治疗的切点。
通常建议高尿酸血症患者将血尿酸水平控制在微摩尔/升以内,达标后仍需继续用药6个月。有研究表明,已出现明显痛风症状的患者,血尿酸水平应稳定在微摩尔/升以内,达标后维持用药1年,可明显降低痛风发作。
引起血尿酸升高两大主因分别是:尿酸生成过多和尿酸排出不畅,所以降尿酸的药物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如别嘌醇和非布司他等;一类是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丙磺舒和苯溴马隆;另外还有碱化尿液的药物,如碳酸氢钠等。
1.别嘌醇
减少尿酸生成类的药物别嘌醇是第一个用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阻止体内的嘌呤代谢成尿酸,从而达到降尿酸的目的。它具有良好的降尿酸效果,尤其适用于尿酸生成增多型的患者。
别嘌醇的应用应注意从低剂量起始,在应用治疗的前几个月内,应注意可能会引起尿酸盐结晶在关节中溶解导致的炎性反应,如果出现关节疼痛的问题,可给予低剂量的秋水仙碱或非甾体抗炎药物予以缓解。皮疹,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骨髓抑制等都是别嘌醇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果身体不能耐受,应停药。
特别提醒:
虽然其疗效显著、价格低廉,但在使用时应特别 相对于别嘌醇,非布司他是较为新型的尿酸合成抑制药物,该药具有非嘌呤分子结构,对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更有特异性。非布司他适用于高尿酸血症及痛风长期治疗,研究表明,其血尿酸达标率和安全性方面均优于别嘌醇,特别适用于肾功能受损患者。
其常见不良反应为:肝功能异常、恶心、关节痛、皮疹等,导致其中止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肝功能异常。和别嘌醇一样,非布司他在治疗的同时如出现关节疼痛,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秋水仙碱予以缓解。
年发表的“非布司他和别嘌醇治疗痛风和心血管疾病的心血管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痛风患者使用非布司他会增加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基于上述研究结果,FDA对非布司他可增加心血管事件(包括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需要紧急血运重建的不稳定型心绞痛以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等)提出了黑框警告。因此在使用非布司他的过程中,应警惕该药导致心血管事件甚至死亡的风险。
3.苯溴马隆
苯溴马隆是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降低尿酸的主要机制是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从而达到降低尿酸的作用,特别适用于肾尿酸排泄减少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对于尿酸合成增多或有肾结石高危风险的患者不推荐使用。服用该药物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大量饮水,促进尿酸排泄,同时应酌情给予碳酸氢钠或者枸橼酸制剂,促进尿液碱化,定期测量尿液的酸碱度,使晨尿PH值维持在6.2-6.9,以降低尿酸性肾结石的发生风险和利于尿酸性肾结石的溶解。
该药在服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副作用有:偶有肠胃不适感,如恶心,呕吐,胃内饱胀感和腹泻等现象;极少出现荨麻疹(风疹)、结膜炎和皮疹;罕见肝功能损害。因此,服用该药物,应注意从低剂量起始,并定期检查肝、肾功能。
所以我们在选择降尿酸药物时,应综合考虑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和高尿酸血症的分型,推荐别嘌醇、非布司他或苯溴马隆为降尿酸治疗的一线用药;如果单用一种药物足量、足疗程治疗,血尿酸仍未达标的患者。可考虑联合应用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尿酸药物,如非布司他联合苯溴马隆一起使用。最后,再次提醒各位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应始终牢记:除了要定时服药外,也一定要管住嘴、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控制体重,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jpu.com/zcmbyf/102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