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好发于中年男性及绝经后女性,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控制血尿酸,但只要处理恰当,绝大部分都可以得到良好的治疗与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高尿酸血症是导致痛风最重要的因素,血尿酸值7.0mg/dL为高尿酸血症。除了痛风之外,尚有许多其它疾病或情况会引起尿酸偏高,例如某些药物、肥胖、饮酒、肿瘤、血液系统疾病或肾功能不全等,去除这些因素后尿酸值可能恢复至正常,因此首先应找出尿酸过高的原因,再决定治疗策略。

1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对于从未有过关节炎发作的高尿酸血症,常不用降尿酸药物治疗,下述情况例外:合并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乏、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拟接受化学治疗、器官移植患者使用环孢素造成尿酸升高。生活方式调整与饮食控制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第一步,同时需要找出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子,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等,合并症一并治疗。对于无上述状况的单纯性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建议每年至少检测一次血尿酸。

2急性痛风关节炎的药物治疗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疼痛呈自限性,即使未使用抗炎止痛药物治疗,疼痛通常可在1周内缓解,1次发作很少超过两周,但尽早使用消炎止痛药物可迅速缓解疼痛。发作初期有疼痛预兆时,愈早给予消炎止痛药物,止痛效果愈好,并可减少疼痛的总天数及用药量。急性期关节疼痛的治疗以NSAIDs和/或秋水仙碱为主。

NSAIDs在治疗急性痛风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对于没有急性消化性溃疡、近期胃肠道出血、严重心功能不全、NSAIDs药物过敏、肾功能不全等禁忌证的患者,常作为一线药物使用。但对于老年人及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要特别小心,应减低剂量并监测肾功能。NSAIDs药物一般可用吲哚美辛,开始50mg口服,接着25–50mgq6h应用24小时,症状减轻后逐日减量。其他NSAIDs药物如双氯芬酸、布洛芬、甲芬那酸、萘普生、舒林酸、吡罗昔康、酮咯酸、酮洛芬也常被使用且效果良好。有消化性溃疡病史者,可考虑使用选择性NSAIDs,如依托考昔、塞来考昔、美洛昔康等,但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使用前应权衡利弊。

秋水仙碱因治疗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胃肠道副作用,例如恶心、腹泻等,限制了其应用,目前作为二线药物。在关节炎发作后的24–48小时内使用秋水仙碱治疗,其中有2/3的病人在数小时后可得到缓解。目前临床上秋水仙碱常用于预防急性痛风复发,在降尿酸治疗的最初3-6个月内联合应用。对于肾功能不全者,建议预防发作的用药剂量为:肌酐清除率(Ccr)50mL/min的患者0.5mgqd-bid,Ccr介于35-49mL/min者0.5mgqd,Ccr介于10-34mL/min者0.5mgq2-3d,Clcr10mL/min的患者避免使用。70岁以上老人建议剂量均减半使用。同时应注意极少数可能的副作用包括肌肉损害及骨髓抑制。

若病人不能使用NSAIDs和秋水仙碱时,可考虑改用激素短期治疗,但对于糖尿病患者在使用时必须小心。通常口服激素的剂量可从每日总量20-40mg开始,症状缓解即开始减量。一个或两个大关节的发作可局部关节内注射类固醇40mg。在关节内注射类固醇前先抽取出关节液可减轻疼痛及肿胀。无法口服药物的患者必要时可静脉注射类固醇,但应小心停药后疼痛再度反弹出现。ACTH40IU肌肉或静脉注射对于单个大关节及多关节的痛风也有效果。另外,急性关节疼痛时可用局部冰敷以减少部分疼痛。

另外,急性期时,如果原来还没有使用降尿酸药物,就不要用,若原本就有使用,则继续使用;因为血尿酸浓度急速升降时,可能引起急性痛风关节炎发作。

3不发作间期及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

间歇期及慢性期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控制血尿酸。长期服用降尿酸药物可使痛风石消失,痛风不再发作,只靠食物控制通常无法达到治疗的目标。痛风患者何时该开始长期使用降尿酸药物作为终生预防治疗,尚无一致共识。一般建议曾有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者,宜考虑开始接受降尿酸药物治疗,并且应耐心长期服用,不要随意自行增减药量。降尿酸药物治疗目标是使血尿酸长期控制在6mg/dL;对已有痛风石的患者,用药初期可将血尿酸控制在5mg/dL,以加速痛风石溶解。在使用降尿酸药物的初期,可联合应用小剂量秋水仙碱﹝0.5mgqd或bid﹞3到6个月以减少痛风关节炎的发作,如果治疗3到6个月后未再发作,可尝试停用秋水仙碱。

降尿酸药物可分成两类,一类是抑制尿酸产生的药物,一类是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别嘌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从而抑制嘌呤转化为尿酸,降低血液及尿液中的尿酸浓度,一般用于预防痛风、肾结石及化疗药物治疗导致的高尿酸血症。别嘌醇的剂量范围在每日–mg,建议口服由每日mg开始,一个月后如果没有过敏再增加剂量,一般的常用剂量为每日mg,需根据肾功能调整使用剂量。别嘌醇过敏可从轻微红疹进展至严重的药物过敏,包括皮肤及黏膜坏死、Steven-Johnson综合征、毒性表皮溶解症、肝坏死、肾功能不全等。因此建议别嘌醇较保守使用于以下适应症:(1)痛风石;(2)尿酸生成过多(在一般饮食状况下,24小时尿液之尿酸排泄量大于mg);(3)不适合使用促进尿酸排泄药物治疗的患者,如:无法耐受其副作用、或缺乏效用或肾功能不全者;(4)尿酸性尿路结石病史;(5)接受化学治疗的癌症患者用以预防急性尿酸升高引起的肾损害。别嘌醇与氨苄青霉素、噻嗪类利尿剂、ACEI合并使用时可增加过敏风险。合并使用华法林时应注意出血现象。合并使用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时需减低剂量。

促尿酸排泄药物有苯溴马隆、丙磺舒及苯磺唑酮三种。绝大多数的患者其高尿酸血症是尿酸排泄过低所引起,促尿酸排泄药物可促使肾脏尿酸排泄,因此被视为此类患者的首选药物。不适合于下列患者:(1)尿酸生成过多引起的高尿酸血症:(2)肾功能降低时,此类药物会失去效用;(3)有尿酸性尿路结石者为禁忌,易增加尿路结石及尿酸性肾病危险。使用促进尿酸排泄药物通常要从小剂量开始,并且要经常饮水,使每日尿量维持在-ml以上,以预防尿路尿酸结石的副作用。苯溴马隆的一般常用剂量为50mgqd,最大剂量为每日mg,肌酐清除率小于20ml/min时,因缺乏疗效应避免使用。丙磺舒通常以-mgbid开始,最大剂量为每日3g,分为2到3次口服。丙磺舒可抑制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萘啶酸、利福平以及呋喃妥因的排泄,使得抗生素在血中的浓度增加,延长作用时间。苯磺唑酮是一种兼具抗血小板作用的促尿酸排泄药物,一般起始剂量为50–mgbid,一般常用剂量为每日总量-mg,最大剂量为每日总量mg,分为2到3次口服。苯磺唑酮可能抑制磺脲类降糖药物代谢而造成低血糖;并且可能抑制血小板,在服用华法林期间应注意出血现象。

4痛风合并症的治疗

痛风的病人常合并一些关节外症状,如高血压、高血脂、肾脏病变以及因痛风石压迫造成的神经症状。利尿剂是痛风发作的危险因素,不建议用于痛风合并高血压的治疗。氯沙坦和氨氯地平不但可以降血压,还可以降低血尿酸水平。非诺贝特和阿托伐他汀也有降尿酸的作用。尿酸性肾病的治疗推荐以别嘌醇取代促尿酸排泄药物,并碱化尿液,如使用柠檬酸钾每日口服30~80mEq,维持尿液pH值在6.5左右,使尿液结晶不易形成。痛风石若造成皮肤溃疡或引起继发感染,或痛风石太大或位于较深层组织,造成神经病变,可手术取出痛风石,并联合降尿酸药物治疗。但大多数的痛风石如果未压迫重要部位、感染、或造成生活上不便,无需手术,药物治疗1~2年后痛风石可能会变小消失。

原文出处

台湾痛风与高尿酸血症诊疗指引.









































治白癜风方法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效果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jpu.com/zcmbjc/10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