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嘌呤是机体各种细胞核酸(DNA,RNA)的重要组成部分,核酸是遗传基础,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嘌呤广泛存在于人体细胞中,与生命活动(生长、发育、遗传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有生就有亡,细胞衰亡后细胞分解的核酸和其它嘌呤类化合物以及食物中的嘌呤经酶的作用分解产生尿酸。
人类缺乏尿酸酶,尿酸就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尿酸浓度是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的,尿酸的生产和排泄处在一个动态平衡中,生成增加或排泄减少,均可出现高尿酸血症。
痛风的临床表现首先是急性关节炎。
关节的损害是可以看得见的,也易被医疗诊断,但是高尿酸血症及痛风引起的肾脏损害却不是那么明显,往往被病人及医生所忽略,最终造成肾尿酸结石,发病率大约是痛风患者的50%,较正常人高倍,部分痛风病者,可以肾尿酸结石为最先的临床表现,出现肾绞痛、血尿等,尿酸结石一般X线拍片难于发现,需借助肾盂静脉造影方能证实。
痛风性肾病
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尿酸过多就会以尿酸盐的形式沉积在肾间质组织,造成梗阻性肾病。
可出现间歇性蛋白尿、高血压、血尿素氮升高,无菌性肾盂肾炎,晚期发展为肾功不全,易与肾小球肾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肾病变混淆。
由于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及高尿酸血症会越来越多,难怪有人预言:痛风性肾病可能成为下世纪的常见病。
由于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间与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类型关节炎疾病有相似的症状表现,又经过同样的消炎、镇痛治疗(包括内服,外敷药)都可收到疗效,因而患者和一般医生容易发生误认或误诊,不同程度地影响到防治,所以40岁以上的中年人,尤其是男性,一旦出现关节疼痛、红肿现象,小便有轻微蛋白尿,血尿,肾区不适,患者应想到痛风,高尿酸血症,医院作相应的检查。
一旦确诊为痛风以后,应重视整体调节,中西医结合治疗。
饮食控制:避免高嘌呤饮食,少吃肉食,禁止酗酒,适当控制蛋白质摄入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使每天尿量保持在0-毫升,以利尿酸排泄;碱化尿液,使尿PH值在6-6.5之间,可口服重碳酸钠3-8克/天,或枸椽酸碱性全剂20-30毫升/天;
抑制尿酸合成:别嘌呤醇,初始量-毫克/天,分2次服,必要时加至毫克/天,血尿酸降至微摩尔/升时,改为维持量-毫克/天;
促进尿酸排泄:可选用丙磺舒,起始量0.25克,每日2次,渐增至1-3克/天,分4次服,血尿酸降至微摩尔/升时,减为维持量每日0.5克,或痛风利仙,初始量25毫克,以后50毫克,最多可达毫克,维持量为50毫克,隔日1次,但这两种药在肾功不全时不宜使用,每日尿酸排出量超过毫克或有明显尿路结石时,也不宜使用;关节炎,可选择秋水仙碱或炎痛喜康,消炎痛等,这类药物副反应较大,如引起消化道出血、白细胞减少甚至骨髓抑制,腹痛,腹泻也常见,应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
祖国医学对痛风性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配合中医疗法。
目前,也可收到消炎、镇痛、降尿酸的效果,并避免一些西药的副反应,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也可服用,以降低血尿酸的预防痛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jpu.com/zcmbyf/101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