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治疗
(1)物理治疗对有炎症的关节可行红外线、透热疗法、矿泉浴、沙泥疗法,推拿按摩。
(2)碱化尿液碳酸氢钠3g/日、枸橼酸钠3g/日,维持尿液Ph6.5,防止发生肾结石。
药物治疗1痛风急性发作期
(1)首选秋水仙碱
(2)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布洛芬等NSAIDs。
(3)糖皮质激素,用于上述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使用时,可短程使用糖皮质激素
2发作间歇期、慢性痛风、痛风性肾病期
急性症状缓解(≥2周)后方可开始降尿酸治疗,血尿酸应长期控制在μmol/L(6.0mg/dl)以下;对于有痛风发作的患者,尿酸需控制在μmol/L(5.0mg/dl)以下,降尿酸治疗须终身维持。
(1)促进尿酸排泄
已有尿酸结石形成,或尿中尿酸>μmol/24小时(mg/24小时)不宜使用。
①苯溴马隆
②丙磺舒
(2)抑制尿酸生成
①别嘌醇
②非布索坦
用药注意
用药前及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尿酸及24小时尿酸水平,以此作为调整药物剂量的依据,并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
1秋水仙碱
(1)不宜长期应用,若长期应用可引起骨髓抑制,血尿、少尿、肾衰竭,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是严重中毒的前驱症状,一旦出现应立即停药。
(2)严重肾功能不全者、妊娠期妇女禁用;年老、体弱者、骨髓造血功能不全、严重心功能不全和胃肠疾病者慎用。
2别嘌醇
(1)痛风急性期禁用:不仅无抗炎镇痛作用,而且会使组织中的尿酸结晶减少和血尿酸下降过快,促使关节内痛风石表面溶解,形成不溶性结晶而加重炎症反应,引起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
(2)应用初期可发生尿酸转移性痛风发作,故于初始4~8周内与小剂量秋水仙碱联合服用。
(3)监测血尿酸水平,老年人肾功能减退,较低剂即有效。
(4)与肿瘤化疗相关的高尿酸血症者,别嘌醇的治疗应在肿瘤化疗前开始。
(5)嗜酒、饮茶或喝咖啡均可降低别嘌醇的疗效。
(6)别嘌醇对过敏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严重肝肾功不全者、明显血细胞低下者禁用。对有骨髓抑制者、特发性血红蛋白沉积症病史者慎用。
3丙磺舒
(1)痛风急性发作期禁用,因无镇痛和抗炎作用。但在服药治疗期间有急性痛风发作,可继续服用原剂量,同时给予秋水仙碱和NSAIDs。
(2)治疗初期,由于尿酸盐由关节析出,可能会加重痛风发作,因此,在用药期间应摄入充足的水分(ml/日),并维持尿液呈微碱性,保证尿液pH在6.0~6.5,以减少尿酸结晶和痛风结石及肾内尿酸沉积的危险。
(3)与别嘌呤联合应用时需酌情增加别嘌醇的剂量因丙磺舒可加速别嘌醇的排泄,而别嘌醇则可延长丙磺舒的血浆半衰期。
(4)不宜与阿司匹林和水杨酸盐联合服用,阿司匹林可抑制丙磺舒的尿酸排出作用,丙磺舒也可抑制阿司匹林由肾小管的排泄,使阿司匹林的毒性增加。
(5)与磺胺药有交叉过敏反应,对磺胺药过敏者、2岁以下儿童、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严重肾功能不全者(CrCl≤30ml/min)、肾尿酸性结石者禁用。
4苯溴马隆
(1)痛风急性发作者不宜服用,以防发生转移性痛风。
(2)在治疗初期宜同时服用秋水仙碱或NSAIDs(非阿司匹林或水杨酸类药),以避免诱发痛风急性发作,直到高尿酸血症被纠正至少1个月后。
(3)肾功能不全者(血肌酐>13μmol/L)仍有效,注意大量饮水,保持尿量超过ml/d,碱化尿液(尿pH维持于6.5)。
(4)不宜联合服用阿司匹林和水杨酸盐,因其可抑制本品的排除尿酸作用。
(5)与别嘌醇合用有协同作用。
(6)服药期间如痛风急性发作,建议将所用药量减半,必要时服用秋水仙碱或NSAIDs。
(7)对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单药应用)、肾结石者、严重肾功能不全者(CrCl≤20ml/min)、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过敏者禁用;对肝病患者慎用。
5避免应用可致血尿酸水平升高的药物
(1)NSAIDs、贝诺酯
(2)利尿剂
氢氯噻嗪等可增加近曲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减少肾小管对尿酸的分泌,其他利尿剂呋塞米、托拉塞米、依他尼酸也有此作用。
(3)胰岛素
(4)免疫抑制剂
环孢素、巯嘌呤、麦考酚吗乙酯、他克莫司、西罗莫司、巴利昔单抗
(5)抗菌药物
青霉素、洛美沙星、莫西沙星;抗结核药(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减少尿酸排泄而引起高尿酸血症。
(6)维生素
维生素C、维生素B1
(7)抗肿瘤药
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白消安、塞替派、阿糖胞苷、硫鸟嘌呤、巯嘌呤、羟基脲、长春碱、长春新碱、长春地辛、门冬酰胺酶、培门冬酶、替尼泊苷、顺铂、卡铂、洛铂、奈达铂、奥沙利铂等均可引起高尿酸血症,治疗时宜同时给予别嘌醇并碱化尿液。
6痛风急性期不宜用阿司匹林镇痛
点滴型白癜风皮肤病治疗医院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jpu.com/zcmbzl/10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