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藏医药造福全人类
赤峰综合广播《藏医药》专题:
.《健康早班车》栏目:早晨5:30—6:00播出;2.《健康有约》栏目:晚间2:00—2:30播出。(汉语综合广播,中波:千赫;调频:95.8兆赫(市区)。
热烈祝贺金诃藏药入驻赤峰4年,赤峰地区负责人张小华女士专注藏药30年!
?从敦煌出土藏文文献看汉地数术思想对藏文化的影响吐蕃时期随着汉藏文化交流逐步加深,很多与汉地数术相关的元素融入藏文化中,其中包括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生肖等观念以及后来进一步演化出来的纳音、人神等思想,现存敦煌文献中的一些藏文写本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现象。
0
中医与数术之关系
中医与数术的关系密切,传统的中医学与数术理论都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二者有共同的话语体系,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六十甲子及八卦、九宫、纳音、人神流注等概念在中医和数术中都有所应用。这些在《素问》《灵枢》中都可见到。中医运气学说、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等,都是医学与数术结合的理法,是传统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在中医临床上仍有使用。
作为藏历算学两大重要内容之一“纳孜”(黑算,即汉算)传承了千余年。藏文文献中保存了大量古代汉族数术资料,其中有些内容在汉文文献中失传了,有些与传世的汉文文书有一定差异。翻译和研究藏文文献中的汉族数术资料,对汉族古代数术文化文献的保存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藏医自古以来也是医、算结合。藏历算是西藏传统文化小五明之一,是藏医学生的必修课。历算的藏文为“rtsisrig(算学)”,汉译时通常加“藏”字,称为藏历算。藏历算体系包括了星算(skarrtsis,俗称白算,或印度算)和黑算(nagrtsis,俗称黑算,或汉族算)两大部分。前者以观测天文、计算日月食、编历书为主,主要根据古印度《时轮续》的体系;后者对应于汉族的数术,主要包括命相、占卜、风水等多种。医院通常称为“门孜康”,意思是医药和历算院。小诊所称为“曼康”(医院、诊所)。
敦煌藏文医书、算书是现存最早的藏文文献实物。其中,医书中散见有中医药的内容,历算占卜类文书中更是随处可见汉族数术的内容。本文从已公布的敦煌本藏文占卜历算类文书中,归纳出相关的汉族数术内容。基于汉族数术传入西藏的文献记载,展示汉藏文化交往的悠久历史。
02
敦煌藏文数术文献概况及相关研究回顾
藏史中有关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将汉族数术文化带入西藏的记载,只反映了官方层面的交往,虽然凸显了数术在当时唐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但忽视了双方民间交往在数术西传中的贡献。敦煌藏文文书中的记载主要反映了民间交往,而且也把汉藏交往的空间延展到青藏高原以外。这些都弥补了藏史中民间交往史料的不足,对汉藏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力的文献依据。敦煌藏文文书中有多篇涉及汉地数术材料。从文献编目和正式发表的译文、论文看,主要包括下述内容:
天干:天干这个概念在吐蕃时期文书中不常见。已释读的敦煌藏文文书中有音译和意译两种译(用)法。其一,古藏文堪舆图中的文字部分有8个天干名称,都是汉文名称的音译。相关的释读已经发表;其二,意译的形式,见于藏文书函落款等处,与地支配合表示年份。文书的干支用法与唐蕃会盟碑碑文上的用法一致。
十二生肖和地支:吐蕃时期采用十二生肖(藏文:srog)纪年法,这方面的例证有敦煌藏文文书《大事纪年》。此外,十二生肖还被用来算命。敦煌藏文文书有多篇十二生肖命相文书,罗秉芬、刘英华,陈践,陈于柱等国内学者均做过一些研究。另外,关于藏汉对音十二地支与生肖对照文书,日本学者高田时雄曾做过一些研究工作。傅千吉曾就藏汉天文历算中十二生肖与干支纪年推算及推算法关系做了研究,讨论藏汉民族纪年推算法的关系。汉文化中的地支在敦煌藏译本中译为生肖,这种用法见于藏文二十四山图暨藏文宅图中和纳音文书中。
八卦:八卦名称在藏文中都是采用音译名,最早见于敦煌藏文堪舆文书中堪舆图上的文字部分。
五行:五行学说的内容主要见于五姓归属五音经中。其中,五行生克顺逆这一段,给出了五行的名称和相互间的关系。另外,在六十甲子纳音表和五姓归属五音经也都用到五行。
五音:五姓分属五音经,将五音与五行对应,再将汉姓归类入五音中。日本和中国学者都发表过研究报告。
纳音:六十甲子纳音五行表。麦克唐纳和乌瑞有专题研究发表,遗憾的是,乌瑞将其误读为纪年用的一种特殊的六十甲子,并借此推测藏文史书中的年份,而未意识到其为纳音。
人神:敦煌藏文文书中的brla字对应于汉文的“人神”或“人气”,后世的藏文文书中人神写作bla。敦煌藏文文书中有2份,一是所谓“来自印度的外治法”中对人神禁忌的原则性叙述,另一个是拟名为“一月三十日人神流注及禁忌”。除以上这些概念外,堪舆图中还包含了十二辰的部分内容。
03
敦煌藏文文书所载汉地数术材料分类释读与评介
(一)藏文堪舆图及其反映的
干、支、卦和辰
敦煌藏文星占文书中的堪舆部分残存两幅宅图(二十四山图)和多个表格残迹。两幅宅图中有干、支和卦名,天干和卦名是藏文音译,地支是用十二生肖表示的。其中一幅还包含了黄道辰名。在此选录一幅宅图,并附部分复原文字。
敦煌本古藏文注文宅图——
角姓地形阴图,或商姓地形阳图(拟)
敦煌本古藏文注文宅图
上图为二十四山(路)图。其中有乾、艮、巽、坤四卦,甲、乙、丙、丁、庚、辛、壬、癸等八个天干,以及十二生肖代表的十二地支。此外,在表的外围,与申、戌、亥、子对应处还标注了十二辰中属于黄道的四个辰。这是现今所知年代最早的藏文堪舆图,也是最早的记载干、支、卦和辰名的藏文文书,干、卦和辰名仅见于这份文书。
(二)十二生肖和地支
藏文本可能的源文本
敦煌藏文文书中有两份十二生肖名称列表,一份是十二生肖纪年,另一份是十二生肖、地支名称对照表。现分别介绍如下。
敦煌本古藏文十二生肖纪年列表(P.t.v)
P.t.v十二生肖纪年表。该表罗列了十二生肖纪年名称,藏文内容是“生肖+年”,词序与汉文一致。
敦煌本古藏文十二生肖纪年列表汉译
(P.t.v)
此外,还有一份敦煌藏文“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对应表”:byi-ba-la-tshe,glang-la-tshevu,stag-la-vying,yos-bu-la-vbrevu,vbrug-la-zhin,sbrul-la-zi,rts-lavgu,lug-la-vbi,sprevu-la-gzhin,bya-la-yevu,khyi-la-vshur,phag-la-hrav。这个对应表与汉文的内容一致。十二生肖采用意译,十二地支用音译。这份文书是仅见的一份地支音译名的敦煌藏文文书。在敦煌文献中,十二生肖主要用于纪年,单独使用生肖纪年的用法见于吐蕃历史文书《大事纪年》。
敦煌本古藏文十二生肖与地支对照表列表汉译
《大事纪年》中的片段,段落开始处的红字是年份,依次是“兔年”“龙年”和“蛇年”等,这是正规的官方史书中的用法。
敦煌本古藏文历史文书《大事纪年》
(P.t.)选
此外,在世俗文书(如S.)中生肖纪年也很常见。
敦煌本古藏文世俗文书(S.)选
S.v藏文文书中的一段,起始写的“猪年孟春十日……”,这是单用生肖表示年的例子。值得注意的是该文书中的汉文部分,也只用地支表年份,如“午年七月一日……”。这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常单用生肖表示年份,而不是干支表示,这不仅是藏族,汉族也如此。
虽然敦煌吐蕃历史文书只采用十二生肖纪年,没有使用干支纪年,但在吐蕃时期的藏文碑铭和写本中已出现干支纪年。这些都是源于汉地历法。西藏本地的如:长庆会盟碑东面的藏文铭文(第59,63,66-67行)有:阴金牛年(辛丑年,82)、阳水虎年(壬寅年,)、阴水兔年(癸卯年,)。敦煌第号石窟洪辩题文上有阳木虎年(甲寅年,)。这表明吐蕃藏人已经知道汉地的六十甲子纪年法。
敦煌文书中虽然有地支的音译名,但是在文书中未见使用,六十甲子中地支都是用生肖名表示的。具体说,藏人用阴阳五行表示天干、生肖表示地支,二者相配成六十甲子,用于纪年。这种纪年法并未推广,相关文献出自吐蕃占据的敦煌一带。如P.t.88结尾部分,汉地年号和干支纪年并用,“天福七年(或是天宝十年?),辛卯年孟春月十五日……”。(按:天福七年不是辛卯,此似应是天宝十年农历辛卯年)迟至公元世纪,藏族历算才采用类似于六十甲子的饶迥纪年。
敦煌本古藏文世俗文书(P.t.88)选
其次,如十二生肖命相文书等,与敦煌汉文“推十二时人命相属法”内容大同小异。P.t.27v十二生肖命相文书片段,“蛇年出生者……”,讲的是蛇年出生的人的命相。单纯按照生肖算命,而不是八字。这种命书藏文本有多份,在敦煌汉文文书中也有。罗秉芬、刘英华做过对比研究,推定藏文本系汉文编译本。第三,十二生肖表示地支用于堪舆文书(宅图)。
敦煌本古藏文十二生肖命相文书(P.t.27v)选
P.3r(汉文字与空白的方框重叠部分)
(三)五行和纳音
命五行合逆
五行生克的内容可见于P.t.27v2。这部分讲“srog”(命,地支,生肖)是否相合,命是以五行来代表的,因此这段文字没有用生肖的词语,只讲五行的关系。共分两段,第一段只有一行字,主题是“命不合者”,即哪两个生肖(地支)不合。第二段有四行文字,主题是“命合者”及“命不合者”。
敦煌本古藏文命五行合逆列表(P.t.27v2)
参考译文:命(srog,属相)不相合者:金与火不合,木与火不合,水与火不合。
命(srog,属相)相合者:土与水相遇者合,土与火相遇者合,土与木相遇者合,土与金相遇者合。二水相遇者合,二火相遇者合,二木相遇者合。二金相遇者不合,火与金不合,木与金不合。水与金合,水与木合。
上述内容是讲生肖的相合与相害,也就是命相是否相合。生肖对应地支,也分属五行(见表3),所以用五行关系来解释生肖间的关系。这与中医的五行生克乘侮说法有所不同,不是中医的五行规则。当然,这部分文字也不排除有一些抄写错误的可能性。
敦煌本古藏文五行与生肖、地支对应表(P.t.27v)
五音、五姓与五行的关系
与五行相关的还有五音、五姓。P.t.27v3是一份“人姓归属五音经”。讲了宫、商、角、徵、羽五音各自的五行属性,再依五音五行将姓氏归属于五类。所用姓氏包括单姓和复姓,是汉族姓氏。这个文书也是源自汉地,是汉文的藏译本。其经题直译为“(讲授)人的姓氏(rus-pa)归属于五音中的哪个的经”,可以译为“五姓归属五音经”。正文包括五段,依次讲宫(kung)、商(sho)、角(kog)、徵(ywu)、羽(ywi),每段内容架构(见表4),可能是供敦煌地区的使用藏语的汉人或归化胡人使用的。
敦煌本古藏文人姓归属五音经内容示意
人姓归属五音经题目和第一段“宫”音五行属性和宫音类的姓氏。
敦煌本古藏文人姓归属五音经(P.t.27v3)选
纳音文书
P.t.27v是纳音文书。麦克唐纳最早发现和介绍这段文字,将此认作“甲子周”,“一份完整的甲子周年表,由鼠打头的十二动物(生肖)周和双五行(fiveelements)组成。不过后世(藏文文献中)写作‘lcags’(五行中的金),而在这里写作‘gser’(黄金之金)。这种特别的五行的排序与中世纪以来固定的(规则)不一致。”
关于其用途,乌瑞认为这段内容“显然不是或(至少)不是特指甲子周”而是“作为占卜或(和)占星术的一种工具。”不过,他还是把这段内容看作是甲子周,“P.t.27v.中的一份完整的甲子表,是(有关甲子周)最早最值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jpu.com/zcmbzz/102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