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作为最重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在终末期肾病患者中应用广泛,今天我们就来做个血透基础知识大盘点,帮助即将开始血透的以及正在血透的肾友更全面地了解这种治疗手段。
什么是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是净化血液的一种常用方法,是将人体的血液引流出来一部分,通过透析器过滤,把血液里的毒素和多余的水分透出去,再把干净的血液重新输回体内的过程。
血透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为了将体内的血液引出体外,血透前需要通过手术(动静脉造瘘术)在动静脉之间建立一条血管通路,通常血管首选左前臂远端的桡动脉和头静脉。
何时进行血透最佳?
通常当慢性肾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eGFR)在10ml/min以下,糖尿病肾病患者eGFR在15~20ml/min以下时,就应该考虑进行血透。
每次血透需要多长时间?
血透通常一周进行3次,每次持续4小时。尿量比较多、透析期间体重增长少、血压控制良好、无高钾倾向者,可减少透析次数和时间。研究显示,透析次数合理的话,会改善整体健康,使患者存活更长时间。
如何判断血透是否充分?
血液透析充分性指的是透析对小分子溶质的清除,常以尿素为代表。医生会根据尿素下降率(URR)和尿素清除指标(Kt/V)来检测患者的治疗状况,前者至少要达到65%,而后者应在1.2~1.3之间。此外,血压、容量状态、心功能、体力、生活质量等临床状态也是评判透析充分性的标准。
透析不充分的不良后果有哪些?
1.精神不振、健忘、失眠;2.食欲减退、恶心呕吐;3.血压升高;4.水肿;5.贫血难以纠正;6口中氨味严重;7.皮肤瘙痒;8.透析失衡综合征比例增加。
血透过程中会出现哪些急性并发症?
1.低血压;2.肌肉痉挛;3.失衡综合征;4.心律失常;5.发热;5.空气栓塞;6.溶血;7.皮肤瘙痒;8.恶心呕吐;9.头痛,胸痛或背痛;10.体外循环凝血。
血透有哪些长期并发症?
1.高钾血症;2.高磷血症;3.肾性骨病;4.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5.不安腿综合征;6.营养不良;7.腕管综合症;8.肝炎;9.高血压;10.神经系统并发症。
血透患者饮食方面要注意什么?
1.每日饮水量=前一天的尿量+ml;
2.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3~5g左右;
3.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若每周血透2次,蛋白摄入量应为1.0~1.2g/(kg·d);若每周3次,蛋白摄入量应为1.2~1.5g/(kg·d);
4.摄入足够的热量,通常能量摄入需维持在~kJ/(kg·d);
5.控制脂肪摄入,通常40~60g/d;
6.补充维生素和钙剂;
7.低钾、低磷。
血透的干体重是什么?
干体重,也称“目标体重”,是指患者体内无水潴留,也不因透析治疗而脱水的理想体重,是血液透析结束时希望达到的体重。干体重过高或过低,都会增加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如何控制干体重?
体重在两次透析间期的增长率应干体重的5%,如体重为50kg的人,一般体重增加不应超过2.5%。
血透患者的常用药物有哪些?
1.降压药;2.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铁剂;3.抗凝药物;4.磷结合剂;5.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6.通便药物;7.碳酸氢钠。
以上就是血透相关的基础内容,希望肾友们看完后都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