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一个西医学病名。但在中医历史上,这个病名也早就有,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首次提出的。
痛风的病机可以理解为患者体质阳虚,又遇到高尿酸血症(中医叫湿浊),在经络形成瘀阻和结石,郁而生热,不通则痛。治疗应分两步走,第一步以通为治,通则不痛,先解除患者痛苦。第二步补脾肾阳虚祛湿浊,消除痛风病理根源。
痛风病可能发生以下五种情况:1、急性发作性关节炎,2、痛风石形成,3、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4、尿酸盐肾病,5、尿酸性尿路结石。所以,发现痛风应积极治疗,防止痛风向肾病和尿路结石方向发展。
传统中医治疗往往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不进行区分,按中医痹证进行治疗。朱丹溪是中医辩证治疗痛风第一人,对痛风有比较系统的研究。他认为,人体气血运行,“气行脉外,血行脉内,昼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度”,达到平衡。但是,这种平衡易受寒热暑湿燥火六气的影响,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伤害,使气血运行失去常度,导致发病。痛风的发作,大多因为血分有热,血热犹如水气沸腾,此时受到冷水、水湿、凉风的侵入,以致“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血凝而痛作。寒属阴邪,故有“夜则痛甚”的特点。基于此,朱丹溪创立了上中下通用痛风方,祛风除湿,逐痰行瘀,清泻蕴热,温散通利,使上中下诸痛消除。
《丹溪心法·卷四·痛风》:治上中下疼痛方。南星(姜制)、苍术(泔浸)、黄柏(酒炒)各二两,川芎一两,白芷半两,神曲(炒)一两,桃仁半两,威灵仙(酒拌)三钱,羌活三钱(走骨节),防己半两(下行),桂枝三钱(行臂),红花(酒洗)一钱半,草龙胆半钱(下行)。上为末,曲糊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白汤下。
清代中医大家汪昂在其《医方集解》中对该方有很高评价:此治痛风之通剂也。黄柏清热,苍术燥湿,龙胆泻火,防己行水,四者所以治湿与热也;南星燥痰散风,桃仁、红花活血去瘀,川芎为血中气药,四者所以治痰与血也;羌活祛百节之风,白芷祛头面之风,桂枝、威仙灵祛臂胫之风,四者所以治风也;加神曲者,所以消中州陈积之气也。疏风以宣于上,泻热利湿以泄于下,活血燥痰消滞以调其中,所以能兼治而通用也。
现代治疗痛风,第一要诊断发热情况,可以用手直接触摸患处,手感有热的是有发热症状。第二根据四诊合参判断分析病源。一般情况下,痛风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寒湿致病的特点,二是气机阻滞造成血瘀的特点。不同点主要在于患处有没有热像,这对治疗用方非常重要。
给大家推荐两个治疗方剂,一个是“除痹汤方",组成:羌活、独活、薏拟仁、土茯苓、忍冬藤、虎杖、刘寄奴、赤芍、蚕砂、生甘草。
如果脾肾阳虚,寒湿重者,加桂枝、干姜、附子、乌头等。
如果寒湿郁而化热,热象重者,加黄柏、石膏、知母、车前子、玉米须等。
如果瘀血重者,重要刘寄奴、虎杖、土茯苓,加:当归、玄参、生地等。
如果痛重者,对症加元胡、芍药、甘草等。
如果尿酸高者,加百合、山慈姑等降尿酸。
若上方不见效,可以加地龙、山炮甲、蜈蚣等通络。
痛疼急性期缓解后,针对身体进行调理,主要以补脾肾为主,推荐一个脾肾双补方,组成:人参、茯苓、干姜、灸甘草、白术、附子、熟地、泽泻、川牛膝、肉桂、杜仲、枸杞、仙灵脾、菟丝子。
注意:痛风病情复杂,本文只提供中医治疗思路,有需要的患者切勿自行服药,以免失治误治,应该找有经验的中医针对性进行诊断治疗。
:
1、高血压能根治,不用终生服药,快告诉身边需要的人
2、中医教授公开10个秘方,一病一方立竿见影千金难求!建议收藏
3、科学的西医治不好的病为啥中医能治好?(认识中医)
4、最良心的医学院士:防治癌症其实很简单
免责声明本文源自网络,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标明出处,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
您的点赞与分享就是最好的支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jpu.com/zcmbjc/101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