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篇原创文章
“君子坦荡,一清二白”——今日份心灵鸡汤。
大豆,是大自然馈赠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从豆浆到豆腐,从豆油到腐乳,每一种食法和用法,无不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人们极尽所能地调动了大豆全部的营养价值,用不同的口感与美味极大丰富了中华各大菜系和百姓的餐桌。
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数量的不断攀升,很多人开始谈”豆“色变,坊间广泛流传着一种说法:豆制品嘌呤含量高,尿酸高和痛风不能吃……
最初,我以为这只是一两个人的误区,直到最近,身边不少朋友提到这个观点,我才意识到:原来,陈旧观念一直没被及时更新,需要被重新普及。这么好的食物,怎么能因为个别患者的个体差异,就影响了绝大多数人的喜好和选择呢?
首先,我们简单聊聊:
痛风、尿酸与嘌呤
中国痛风现状
年中国痛风现状报告白皮书显示,我国高尿酸血症患者人数已达1.7亿,痛风患者超过万人,痛风已成为我国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类疾病,正以9.7%的年增长率迅速增加。预计到年,中国痛风患者将达到1亿。就患者性别比例而言,痛风本是男性发病几率高的疾病,但是,近年来,女性患者人数也在逐渐增加。
伴随着肥胖成为当代社会的主要流行病学问题,肥胖大幅度提高了痛风的发病率,痛风患者中很大一部分人体重超重和肥胖,BMI指数超过24。
并且,痛风的发作往往与患者前期的不良生活方式相关,比如:不运动、无节制饮酒、频繁熬夜、饮食不规律不均衡等。
??痛风
痛风是一种由单钠尿酸盐沉积所导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于代谢性疾病范畴。痛风常常表现为急性发作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尿酸盐肾病和尿酸性尿路结石等,严重时可出现关节残疾和肾功能不全。
??高尿酸血症
这是一种因为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与痛风密切相关,并且是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慢性肾病和脑卒中等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标准是:通常饮食状态下,2次采集非同一日的空腹血,以尿酸酶法测定血尿酸值,男性高于umol/L、女性高于umol/L者。
??高尿酸血症与饮食嘌呤
很多人都知道:嘌呤代谢紊乱是导致尿酸升高的原因之一。因此,人们习惯性认为:如果血液中“尿酸”一项在亮红灯了,就需要对自己饮食中“嘌呤”含量高的食物进行控制——尽可能选择嘌呤含量低的食物,远离含量高的食物,并认真戒酒。
血尿酸值高,需要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这个逻辑是没错的,而且是一定要去做的。但是,血尿酸值高,并不单纯因为你“吃了太多高嘌呤食物“。事实上,我们人体内的嘌呤只有20%是外源性的,也就是”吃出来“的,剩下的80%都是内源性的。下图摘自网络,比较清晰地告诉我们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不过,请不要误会,跟大家强调嘌呤不全是吃出来的,并不意味着饮食管理不重要。不然,也不会有卫计委《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膳食指导(WS/T-)》行业标准的出现。
被扣了高尿酸血症“帽子”的朋友们,常常能在各处看到关于食物嘌呤含量的信息,在这其中,豆类(包括黄豆、黑豆、绿豆)基本都被归类在“中高嘌呤食物”组,并被建议只能“偶尔、少量”进食。
外加上还有一类说法认为:高蛋白食物是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主要杀手,而大豆和豆制品毫无疑问都是”高蛋白“类,于是,谈嘌呤色变的朋友们,自然而然也就将它们列入了“忌口”清单。
为豆正名事实上,人们真的误解了豆制品,虽然在你们看到的那些每克食物中的嘌呤含量数据里,每克干大豆含将近毫克的嘌呤,的确比各种动物肉的嘌呤含量还要高。
所以,问题出在哪儿了呢?
首先,这个数值不代表所有产地和来源的大豆;再者,也是最重要的,我们吃的不是“干大豆”!不论豆浆、豆腐还是豆腐干,我们吃的豆制品都是经过了加工的,嘌呤含量都会因加工过程而“大大损失”——干豆在制成任何其它形式的豆制品之前,都要先被加水浸泡。浸泡吸水过程会让豆体内的一部分嘌呤溶解到水中。在接下来的磨浆和炖煮过程中,需要加入更多的水,水量的增多会大大稀释单位体积内嘌呤的含量。这也是为何每克豆腐中嘌呤含量往往不到70毫克、煮熟过的大豆嘌呤含量不到50毫克的原因。
50~70毫克/克食物的嘌呤含量,已经属于“中低嘌呤食物”组了,跟菠菜、芦笋、菜花、嫩豌豆等同在一个含量组哦~
怎么样?有没有觉得长舒了一口气?
如果这样的解释还不能让谨小慎微、习惯质疑的你放下担忧,那就用人群研究数据来帮你放下心头的“重担”:
年,美国LomaLinda大学的学者们收集了6项来自亚洲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亚洲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饮食中豆制品对血尿酸值的“贡献”,结果发现:虽然一部分研究认为食用大豆蛋白确实会增加血尿酸水平,但是,这个增加量相比于亚洲人饮食中豆制品的食用量而言,没有临床白癜风治疗医院在北京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jpu.com/zcmbjc/18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