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一直被称为富贵病之一,现代医学认为,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慢性代谢紊乱疾病。主要特点是人体体内尿酸产生过多或肾脏排泄尿酸减少,引发血中的尿酸升高,形成高尿酸血症以及反复发作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红肿疼痛、痛风石沉积、痛风慢性关节炎或关节畸形等。

那么中医怎么认识痛风这个疾病呢,下面就从中医角度来阐述‘痛风’的病机及诊断治疗。中医对痛风的认识:痛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痛风发病的关键“尿酸过多”属于中医“湿浊”邪气之患,中医认为肾虚水湿分化功能失调,则湿浊排出不利。若加上饮酒过多或多食肥甘厚味、疲劳房事过多使肾气进一步虚损,促使湿浊之邪流于关节、肌肉,导致气血瘀阻形成痹证,不通则痛,产生关节红肿疼痛或结节甚至关节畸形。也就是痛风性关节炎。如果湿浊之邪进一步加重,肾的水代谢功能受到更重的影响,严重的可以导致“慢性肾衰”。所以痛风的及时治疗及预防需要予以重视。根据中医理论,“风寒湿合而为痹”是痹证形成的重要因素,痛风临床表现以红肿热痛、结节肿胀,属于中医湿毒病位在经脉,湿浊毒邪结聚化热、与湿邪合化成痰,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聚于经筋、肌肤腠理而成疾,常常突然发作红肿剧痛,因其侵及关节、疼痛剧烈,就好像为嘶咬疼痛,痛不可碰。所以古人有称之为“白虎历节”病名。下面我们谈关于痛风的治疗问题:对于痛风的治疗,首先我们需明确治疗本病的目的:目前对于痛风的治疗目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控制高尿酸血症,通过药物及饮食控制等方法,使尿酸生成减少,增加尿酸排泄,纠正血中尿酸浓度并使之保持正常范围,根本上使病情好转。2、治疗痛风的急性发作,尽快缓解疼痛控制痛急性发作,最大程度上减少复发,防止慢性痛风关节炎的形成或防止关节畸形损害。3、调整人体代谢紊乱,痛风多伴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等,所以对于通过综合治疗控制人体代谢失调消除痛风疾病并存的其他代谢紊乱,达到预防各类脑血管意外、心肌梗塞、痛风性肾脏疾病的目的。4、稳定健康状况,巩固治疗效果,经过有效治疗的患者,通过一定的运动、生活起居调整,使体质增强,保持正常的生活工作能力。5、对于已经形成痛风石及关节畸形或泌尿结石的患者,加强综合治疗措施,以终止组织器官损害、保护肾脏功能为主要关键目的。对于痛风的治疗原则,首先本病需要长期的合理综合治疗。患者需要竖立:信心、恒心、耐心,不懈坚持合理防治,是治疗本病的基础。合理控制饮食:饮食以糖类为主,适当控制高蛋白、高热量食物,控制脂肪的摄入,坚持低嘌呤饮食,戒烟酒。保持足够的水分,提倡多饮水(具体以个体的病情而定),一般每天的尿量在毫升以上,可以促进人体尿酸的排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正常起居,不能过劳。保持平和心态,适应天气季节变化,预防风寒侵及身体,避免关节各种损伤。增加适量的运动,诸如太极拳、慢跑、散步、气功等,防止过度肥胖发生,增强机体体质。正确合理的药物治疗,中药的正确应用可以有效的控制痛风急性发作治疗红肿疼痛,防止肾脏或关节损害。定期复查尿酸值,对于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及痛风间歇期患者积极治疗。防止痛风的急性发作或慢性痛风关节炎的进一步发展。那么,痛风是属于中医的“痹症”范畴,而与痛风发病密切相关的是血尿酸,中医认为它属于“湿浊”范畴。由于人体湿浊内生过多,造成脾肾功能失调,脾失健运,肾不能分清泌浊,则湿浊流注关节、肌肉,造成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塞而形成痹痛,也就叫痛风性关节炎。如果湿浊之邪气不能彻底清除,进一步则导致肾损害,即痛风性肾病,甚至是慢性肾衰。根据中医疾病分类,寒、湿邪气都属于“痹症”的病因,病位在经脉,寒湿相结而化热,蕴久成痰,导致血行失常,聚于肌肤腠理而成为毒邪,猝然毒邪流注关节,红、肿、热、痛发作,继而热痛甚剧,好像被虎咬着,触不可摸,故有“白虎历节”之称。按照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关节疼痛偏于风者,治疗以祛风为主;偏于寒者,治疗则以散寒、驱寒为主;湿邪偏盛者,治疗要以化湿邪为主;热邪偏胜者,治疗要以清热为主。痛风患者应根据关节疼痛的症状、特点来判断是否急性发作等决定痹症的性质、属性然后再进行辨证论治、遣方用药。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jpu.com/zcmbyf/101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