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国内的疫情控制比较好,而国外的新冠肺炎正在肆虐,但与新冠肺炎抗衡的中药现在是风靡全球,相信大家也看到了很多报道,国外的抗疫中药材是销量大增,备受各国人民需要!中医药在这次抗疫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相信,世界对中医药的认知也会更上一层楼!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崛起!
做为医名医药人,我们为中医药而自豪和骄傲!但是今天和大家聊聊一个中医对于痛风的认识及辨证论治。
说起痛风,一个字就代表了它——痛,同时好多患者还有一个感受——反复发作!确实,痛风患者不仅要承受痛苦还要反复承受,而且还要饮食控制!那中医是怎么看痛风的呢?
痛风的出处最早源于朱丹溪的《格致余论》中,他在序中说:“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认识到痛风的发病不仅与湿热有关,而且和地域、气候、饮食习惯密切相关,而且还指出,“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证实也”。所以,研究痛风,须与白虎历节病结合起来。(四肢关节走痛,痛不可忍,不得屈伸的疾患。简称白虎历节、历节。又名痛风。)
1、中医对痛风的概述
人体禀赋不足,阴阳失调,气血违和,血中有热,污浊凝涩,又受风寒湿热之邪外侵,湿热蕴结,内外合邪,痹阻关节而成。
拇指及趾趾关节,突于夜间红肿热痛,痛如虎啮般疼痛或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为主。日久不愈,反复发作,出现痰核结节,伴有关节肿大,僵硬、畸形、甚至可见小便混浊,砂淋、血尿、尿少浮肿,恶心呕吐、癃闭、关格等危重证候。(关格,中医病名。是指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分而言之,小便之不通谓之关,呕吐时作谓之格。多见于水肿、癃闭、淋证等病的晚期。西医学泌尿系统疾病引起的慢性肾衰竭病证)
2、中医对痛风病机分析
1、血中有热,污浊凝涩
朱丹溪的《格致余论·痛风论》中已经明确指出,先有血热污浊的内因,再受风寒湿之邪的侵袭。虽于一般风湿病强调的“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的病因病机不同,但痛风的发生与血热污浊、风寒湿相关是肯定的!
2、饮食不节,损伤脾胃
过食肥甘厚味,以酒为浆,饮食生冷,脾胃损伤,聚湿蕴热,痰浊内生;
饮酒过多,则伤神耗血,损胃灼津,而动火生痰,痰瘀互结;
或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戕害肾精,气化不利,不能分清泌浊,湿热蕴结,流注下焦,致浊毒稽留,蕴结膀胱,引起腰痛、肢体关节痹通、甚至出现石淋(尿道结石)、血尿等证。脾胃不和,肾气不利,湿热蕴生,痰瘀互结,进而导致痛风的发生。
3、正气不足,毒邪易侵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寒湿热之毒,易乘虚而入。唐·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认为:“白虎病者,大都是风寒暑湿之毒,因虚所致。将摄失理,受此风邪,经络结滞,气血不行,蓄于骨节之间,肉色不变,其疾昼静夜发,发则彻髓,痛入虎啮,故名白虎也。”其中所说的多是湿毒热或寒湿郁久成为湿热,湿热蕴久而酿成湿毒。因此在痛风的急性发作期,多见红、肿、热、痛,痛如虎啮等。
4、情志不畅,安逸过度
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是人体对外界事物的正常反应。若情志过极,思虑过度,或者过于安逸,缺乏锻炼,日久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形成肥胖,诱发痛风。
综合来看,痛风的原因与风寒湿热、血热污浊、正气不足、情绪影响、生活方式都密切相关。
3、生活注意细节
1、急性发作期,卧床休息;
2、饮食清淡,多吃水果蔬菜,是适量饮水,保持二便通畅,戒烟戒酒,忌食肥甘厚味、动物内脏、海鲜虾蟹、豆类、发酵食品;
3、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紧张、劳逸结合,保持健康体重;
4、注意防潮、防寒、预防感冒。
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我们远离疾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jpu.com/zcmbyf/101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