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www.zkyyhhyy.net/index.html
半岛全媒体记者刘雪莲啤酒加海鲜,痛风到眼前,海鲜加啤酒,痛风跟着走。啤酒和海鲜是我们饮食中最容易引发痛风的两种食品。痛风在青岛的发病率大约在3%到5%,是全国的3到5倍。喝啤酒吃蛤蜊的青岛人,为痛风所困扰者不少。但是,痛风的精准治疗,长期以来一直是医疗界的一大难题。4月16日上午,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表彰中,青大附院联合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完成的“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痛风病精准诊疗体系的创建及应用”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项目在痛风的精准治疗上大有突破,痛风诊疗“机器人”的推广,更可以让众多痛风患者受益。八旬老人,五个手指只有一个能动上午10点多,江苏路16号青大附院痛风专病门诊,一位老人在儿子的陪同下前来就诊。82岁的老人手是黑色的,关节处有石头一样的结节凸起,整只手是僵硬畸形的,只有拇指可以稍微活动。老人往上扯了扯裤腿儿,整个脚腕儿也都是黑的。“有症状大概一年时间,但一般每次疼个两到三天就好了,最近他这个腿太痒了。”老人的儿子简单介绍着情况。“您老人家看起来只有一年的病情,但是实际发病最起码5年,甚至10年以上了。坐诊医生李长贵认真检查了老人的耳朵、手、脚、腿等,做出判断。在输入老人的一系列信息后,李长贵面前的电脑上,自动显示了“多发性痛风石”的判断,并且给出了用药建议。“这个结果是电脑给的,不是医生给的。”李长贵的电脑里装了一套“痛风智能辅助诊疗系统”,这套系统可以根据就诊病人的各种信息以及化验结果,给出自己的诊断及用药建议。“老人痛风的症状很明显,但是因为他来得晚,没法抽血验血,所以没有更多数据提供给系统,系统给出的用药方案是很保守的,信息越多,系统给出的诊断及用药建议越明确。”李长贵,青大附院代谢病科主任,也是“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痛风病精准诊疗体系的创建及应用”项目的第一完成人,深耕痛风领域多年。李长贵告诉记者,痛风已成为我国新发常见病,中国大陆痛风患病率急剧增加,已达1.4%,患病人数超过万。李长贵接诊中痛风是慢性全身性疾病,经常导致关节畸形、痛风性肾病,增加代谢综合征、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增加死亡率。但我国痛风治疗长期也存在防治薄弱,误诊、误治率高,治疗依从性差及致残、致死率高等现状。像这位82岁的老人痛风症状如此明显才来就诊的患者,李长贵遇到的很多,调查研究发现,中国痛风病患者就诊率很低,只有疼得受不了或者引发了其他疾病时才选择就诊的占到八成以上。中国的痛风精准治疗存在很多问题,而以李长贵为第一完成人、医院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痛风病精准诊疗体系的创建及应用”项目,能获得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以下突破都功不可没。牵头制定中国人的痛风诊疗指南年,李长贵牵头制定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这是我国首部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为临床医生和相关从业者对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诊疗决策提供最佳依据。这一指南年1月在青岛发布,全国推广。“之前,对于痛风的治疗,从全国层面来讲,缺乏基于国人数据的诊疗规范,咱们的诊疗指南基本是欧美舶来品,但舶来品是容易水土不服的。”李长贵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别嘌呤醇是降尿酸最早使用的药物,在欧美国家非常好用,堪称物美价廉,但约25%的中国人对这个药存在过敏基因,使用这个药不仅不能治病甚至存在致死风险。痛风智能管理云平台远程管控还有一个药叫苯溴马隆,这也是降尿酸的主打药,在欧洲这个药多见爆发性肝炎,导致用药者死亡,美国根本就没引进这个药,但中国人用这个药,就没有问题。中国版的痛风诊疗指南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李长贵介绍说,在欧美国家,把激素作为治疗痛风的灵丹妙药,作为一线用药来推荐,我们则把激素放最后。“因为国人滥用激素问题比较严重。”李长贵表示,好多中国人痛风石的出现、皮肤破溃甚至生命丧失,都和滥用激素有关系,所以中国版指南严格设置激素的使用,不到万不得已不用。拥有70多万份样本,得样本库者得天下李长贵能够牵头制定中国人的痛风诊疗指南,那就不能不提到青医的中华痛风遗传资源库与数据库。这个从年开始建的痛风样本库,已有70多万份痛风样本,为大数据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在青大附院,有独立的痛风专病门诊,门诊有自己的采血室和化验室,采完血直接送到对门化验、出结果。“肝功、肾功、血糖、血脂、尿酸,这些大生化,在这里都是免费的,国家给了我们经费,我们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李长贵说,只要能拿到科研经费,就给病人免费测,减轻他们的负担。这些检验数据,也成为李长贵团队痛风精准治疗的巨大助力,根据数据变化,来调整治疗办法、药物种类、剂量、疗程等。痛风智能辅助诊疗模块给出诊断结果“数据是动态变化的,患者一般一到两个月来一次门诊,就能采集到最新数据。”李长贵说,动态数据库是最牛的,得样本库者得天下。李长贵告诉记者,虽然痛风样本库从年就开始建,但原来都是人工纸质的数据,从年起,有了人工智能的助力,建起动态数据库,各种数据分析运用更加如鱼得水。现在,这已是全球最大的单中心痛风样本库和数据库。痛风诊疗“机器人”,诊断准确率95%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痛风辅助诊疗系统,深得中国痛风诊疗指南的精髓,是此次获奖项目的“拳头产品”。李长贵接诊82岁老人时,电脑上使用的就是痛风辅助诊疗系统,在输入老人的基本信息后,系统自动给出了“多发性痛风石”的判断。这套系统也被称为痛风诊疗“机器人”。痛风智能辅助诊疗模块给出用药建议系统包含痛风智能辅助诊疗模块和痛风智能管理云平台,显著提升临床医生诊疗效率和水平,并实现患者远程指导和管理。痛风智能辅助诊疗模块是给医生用的,输入患者相关信息后,会自动给出病情判断及治疗建议。痛风智能管理云平台,可为患者提供饮食、运动、药物等的远程指导和管理。实现痛风医疗数据在不同医疗机构间的共享。据李长贵介绍,痛风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已经用于医院、医院、天津中医院、医院、医院等家医疗机构。诊断准确率高达95%。推荐治疗方案与医生团队治疗方案符合率高达90%,患者饮食及治疗依从性均显著提高。“对于痛风诊疗,不同医疗机构的医生水平差异很大,尤其部分基层医生,诊疗经验不足。”李长贵表示,痛风诊疗“机器人”的推广,就是某种程度上痛风专家的推广,为痛风精准诊疗方案的创建及快速推广奠定基础。基于痛风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对诊疗方案的持续优化和临床实践,项目组还首创痛风精准诊疗体系。多病并存,多药并用,考虑疾病相互影响与药物相互作用,综合治疗,实现副作用最小、疗效最大。重病先治,慢病缓治,对影响其他疾病治疗的多种合并症采取分阶段治疗的策略。痛风精准诊疗体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等医疗机构进行应用,疗效显著,获广泛认可。项目实现了从大数据到智能诊疗再到精准诊疗的转化。项目组还国际首次发现3个新的痛风易感基因,成功构建理想自发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为痛风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及精准诊疗体系的持续优化提供支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jpu.com/zcmbzl/1055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