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生成过多或肾脏排泄尿酸减少,均可使尿酸在血液中浓度升高,出现高尿酸血症。血尿酸值,男性微摩/升,女性绝经前微摩/升,即可判定为高尿酸血症。
当持续的高尿酸血症引起关节疼痛时,即称之为痛风。
血尿酸值与痛风的发病率密切相关,有人对约名健康白种人进行了超过5年的追踪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每年痛风的发病率,血尿酸微摩/升者占0.1%,~微摩/升者占0.5%,≥微摩/升者占4.9%,五年累积痛风发病率为22%。患病率直线上升!
我国年首次报告2例痛风,年以前仅有25例痛风报道。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及饮食结构改变,高蛋白和高嘌呤食物摄取增加,我国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日渐增多,有直追西方国家甚至超越之势,值得警惕。我国20岁以上人群中,2.4%~5.7%存在血尿酸过高。据统计,国内痛风患者约有万,而血尿酸值过高者约有1.2亿(约占总人口的10%)。
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的高低受经济发展程度、环境、饮食习惯、种族、遗传、医疗水平、诊断标准和统计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类血尿酸水平的变化可能与体重、年龄、性别、种族、生活方式、基因遗传、环境因素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等有关。
高尿酸血症的三大特征
一、“重男轻女”
高尿酸血症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即“重男轻女”,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20:1,男性占78.1%~95%,女性仅占5%左右,且女性常在绝经后发病,这可能与男女性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差异有关(雌激素有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
高尿酸血症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以中年人为最多见,40~50岁是高峰,平均44岁。女性发病年龄较男性晚,通常要到绝经期。近20年来,高尿酸血症的初发年龄平均下降了6.3岁,不足40岁初次发病者增加了26.3%,有年轻化的趋势。日本的一项调查表明,近20%的成年男性,尤其是男性白领患有高尿酸血症。研究表明,白领中常见的过量饮酒、大量食用可导致体内产生过多尿酸的动物内脏等不良饮食习惯、肥胖等因素,都可诱发高尿酸血症。
早在古代就已发现痛风的家族群居现象,有家族史的患者病情较重。双亲有高尿酸血症或痛风者,比单亲有高尿酸血症或痛风者病情重,且可儿童期发病。原发性痛风基本属于遗传性疾病,英格兰和美国的家族研究发现,痛风患者的一级亲属约25%有高尿酸血症。
二、看不见的尿酸,看得见的危害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它以一定的速度产生,并且在体内形成尿酸池,约2/3由肾脏排泄,其余溶解在汗和消化液中排出体外。高尿酸血症不仅会侵犯骨和关节,而且还容易累及肾脏和心血管系统。
1、痛风性关节炎
血尿酸一旦超出正常值,便会形成尿酸盐。所谓痛风,就是尿酸盐随血流到达下肢的远端,在关节及其周围以结晶形式沉积,并压迫该处神经,引起麻木等不适,重者剧痛难忍。若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经过10~20年可演变为慢性关节炎,最终导致关节强直、畸形,使功能完全丧失。
尿酸盐沉积于结缔组织可逐渐形成痛风石。其过程隐袭,小的仅能触及,大的肉眼可见。痛风石的好发部位依次为耳轮、手、足、肘、膝、眼睑和鼻唇沟。
2、尿路结石
在一般人群中,尿酸盐结石的发生率为0.01%,在无症状高尿酸血症者中,尿酸盐结石的发生率为0.2%,而在痛风患者中,尿酸盐结石发生率为10%~25%,较健康人群高倍!尿路结石的发生率与血尿酸浓度及尿尿酸的排泄量有关。凡是促使尿酸结晶形成的因素,如尿尿酸量增多、尿pH低、尿液浓缩、尿的质和量改变等因素,均可影响尿酸的溶解度,形成结石。结石损伤尿路可引起血尿、阻塞输尿管易发生肾绞痛、梗阻尿路可引起继发性尿路感染。
3、高尿酸性肾病
约20%~40%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会出现高尿酸性肾病。其临床表现有两种类型:一是以肾小球病变为主,病变早期可出现间歇性微量蛋白尿和夜尿增多,1/3患者合并有高血压。二是间质性肾脏病变,常表现为反复尿路感染,病程相对较长,此可能与尿酸盐阻塞肾小管有关。
三、高尿酸血症与多种疾病相关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血尿酸水平升高与肥胖、脂代谢紊乱、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高尿酸血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
高尿酸血症常与肥胖、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并存,医学上统称之为代谢综合征,又称X综合征。以往高尿酸血症作为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受全国白癜风十佳医院白癜风治疗中药有什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jpu.com/zcmbzz/10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