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成了当今的第四高,因为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类胡吃海塞增多了,渐渐地身体对于嘌呤的代谢出了问题。嘌呤的代谢产物就是尿酸,尿酸在体内产生过多的原因不外有两个,一是体内尿酸合成过多,一是尿酸排出障碍。因此针对不同的原因,产生了不同的治疗药物,最常用的有苯溴马隆与非布司他。

而当体内的尿酸浓度升高,随着外界的条件的改变,溶解在血液内的尿酸析出,沉积在关节处,就形成了我们常说的痛风。痛风一词其实是现代医学借用中医的一个词汇。“痛”是形容疾病的主要症状,就是痛,最常见的就是大脚趾处红肿热痛。而“风”则是形容疾病来去不定,如同风一样。痛风之名因此得来。甚至古人将痛风,作为炫耀的谈资,因为只有富贵的人,才会得上这种病。由此可见,中国古人吃五谷杂粮,同样也会产生相同的疾病。

针对痛风,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朱丹溪先生自己创制了一个治疗痛风的方剂,但是他并没有给这个方剂命名。取名上中下的原因是因为方剂中的药物针对了人体的上焦、中焦、下焦,因此全身通行。针对痛风,中医有没有固定的治疗药物呢?很不幸,治疗痛风中医仍然是辨证论治,没有任何专门的秘密药物。

而朱丹溪先生的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则是针对了湿热、痰浊、瘀血、风寒。朱丹溪先生解释产生这种痛风的原因“有湿痰死血,而风寒袭之,风则善走,寒则善痛,所以痛者,湿痰死血留结而不通也。”中医认为自然界的风,来无影、去无踪,会引起植物的晃动,而痛风就是时发时止,痛则属于痹症的一种,痹痛是中医一个重要的概念,《黄帝内经》亦有“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

有风有寒,则需要祛风祛寒,针对风寒中医倒是有许多针对性药物,朱丹溪先生则选用了羌活、桂枝、白芷、防己,一定有人问“防己为什么能祛风,证据从何而来?”《神农本草经》记载“防己主风寒”,能祛风寒邪气。而《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桂枝能够“利关节”,这几味药搭配,既可以祛风散寒,又能止痛。朱丹溪先生形容的非常好:“羌活去百节之风,而白芷则驱风之在面,威灵仙驱风之在手,桂枝驱风之在臂,防己驱湿之在股”。头面、手、足、肩、股、诸多关节真的是上中下无处不到。

针对瘀血,自然要活血化瘀,活血化瘀药物仍有许多,川芎就活血化瘀药物中最知名也最常用的。川芎有几大功效,不单可以活血化瘀,还可以行气止痛,还可以祛风散寒,一味药针对了痛风的疼痛症状,又针对了风寒的病机。加上桃仁、红花活血中之瘀,将瘀血排出体外。

南星祛风痰,苍术化湿浊,龙胆草、黄柏清下焦之湿热,苍术、黄柏就是二妙丸,针对的就是下焦湿热。黄柏入肾经,清下焦湿热,黄柏作为“三黄”之一,苦是为大众所熟识的。龙胆草入肝经,清肝经之热,祛下焦之湿,苦味强,清热能力同样强。治疗湿热不但要祛湿,同样要清热。“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可见针对其中之一治疗不但不能起到好的疗效,反而会起反作用。

最后,朱丹溪先生还加入了神曲一味药,为什么要用一味消失化积药呢?朱丹溪认为神曲“随诸药而消陈腐之气也”,翻译成一句通俗的话就是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使人体将痰浊、湿气、瘀血加速排出体外,这也正是中医的高明之处,将大自然的道理,应用于临床疾病治疗。

因此虽说是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也是一首万能方,也不能什么类型的痛风都能用,只有风寒、瘀血、痰湿、热毒都存在,并且每种病理因素都不能过盛,过盛则药力不及,没有则属于药物滥用,不但收不到良好的疗效,有可能适得其反,反而加重病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jpu.com/zcmbwh/101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