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病机
张老认为痛风的病因多由饮食失节诱发,少数因外受风、寒、湿、热之邪侵袭,属本虚标实之病,有形之邪聚于外,无形之气伤于内。其病机主要在于湿热阻络。病人恣食膏粱厚味,酒精饮料致脾的运化功能受损,脾虚生湿,肾阳的蒸腾气化减弱,湿热内生,煎液为痰,湿热痰毒不能排出体外,阻滞经络,发为疼痛。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易袭阴位,阻碍气机,损伤阳气。痛风的病位,虽说全身关节都可累及,但多数病人表现为下肢关节疼痛。临床常见足部第一跖趾关节处红肿热痛,重者足部、小腿部皆肿,这些部位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循行的部位。2辨证
张老临床辨证痛风尤重望诊、触诊、脉诊,以辨清湿热、痰瘀孰轻孰重。急性期多表现为湿热痹阻,慢性期多表现为痰瘀阻络。2.1湿热痹阻型
望诊可见:受累小关节周围红肿,红色鲜明;触诊:受累小关节周围浮肿,重者按之凹陷,肤温升高;脉诊:太溪脉滑、趺阳脉洪大。2.2痰瘀阻络型
望诊可见:受累小关节周围暗红、肿胀,重者皮色瘀暗,偶见瘀阻络脉;触诊:受累小关节周围浮肿,重者按之凹陷,肤温不高;脉诊:太溪脉细涩、趺阳脉弦。3治疗秉热则疾之,菀陈则除之;治病于“巧”,穴位少而精;操作以轻快为主,力求减少创伤。
用祛瘀法,刺井穴使热随血出,出血量以血色由暗红转鲜红为度,不可强求。如攻邪太过,易致邪去正伤,或长期气滞脾胃。张老认为痛风主因为湿,湿为阴邪,最易阻碍经气运行致清气不升,下焦湿气不能交通,故恢复气机升降贯穿治疗始终。以行气导湿为主,湿化则热消。取阳明、少阳、督脉经穴:神庭、天冲、悬厘、曲池、合谷升清降浊,有别于单纯的化湿、利湿、燥湿等治疗方法。3.1湿热痹阻型
治宜清热、导湿、通络、止痛。取少阳太阴经穴为主:风池、悬厘、外关、建里、隐白、大都。用泻法。3.2痰瘀阻络型
治宜祛瘀、化痰、通络、止痛。取太阴少阳经穴为主:大都、三阴交、地机、完骨、阳池。用泻法。张老认为预防痛风发作,重点在于补益肾气,取关元、气海、水道。典型案例徐某,男,73岁。
初诊:双足红肿疼痛半月。行走不利,双足红肿,肤温升高,足背按之凹陷,太溪脉滑、趺阳脉弦洪。未曾治疗。此前曾反复发作。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腻,脉濡。既往有“痛风,”“支气管炎,”“心衰”(服地高辛、丹参、维生素B6)史。辨证属湿热痹阻。取风池、风府、建里、阴交、隐白、大都。
二诊:双足红肿消退,疼痛减轻,取左养老、悬厘、天冲、风池。
三诊:双足跟腱部夜卧时疼痛,左脉濡,取率谷、头窍阴、完骨、右曲泽。
四诊:右跟腱外侧活动时疼痛。取太白、外关、含厌、脑户,右颈4旁。
五诊:足部已无不适,左肩胛疼痛,肩关节痛,左中府、肩内凌压痛,左肩活动受限,左脉弱;取:左地机、漏谷、陷谷、内关、郄门,针后痛减。嘱患者禁食海鲜、动物内脏、豆制品、鸭子、啤酒等。
按:本例患者因患“心衰,气管炎”等多种疾病,每次痛风发作时不敢服药,只用些外擦的止痛中药。此次发作疼痛剧烈来诊治。
初诊脉舌症明显,辨证属湿热痹阻下肢小腿、足部,阻碍经气运行。针用泻法。先取风池、风府升太阳、少阳经气,兼祛风通络;再泻建里、阴交化阴经之湿,最后轻刺隐白、大都,疏通局部经络,拔针时出血任其自止,以泻湿热。其目的是使人体气机升降循环恢复正常,气行则水行。水湿退而肿胀消。
二诊双足红肿即明显消退,于此可见气之于肿的密切关系,疼痛亦随之减轻。取少阳经穴升清降浊。
三诊、四诊辨治思路同前,痛风症状已消除。
五诊左肩胛疼痛,左脉弱。辨为血不养心,调阳明、太阴、少阴而痛减。整个辨治思路张老取穴少,用针轻,注重经气的升降。
??????快来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jpu.com/zcmbwh/102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