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是由于机体嘌呤代谢异常导致体内单钠尿酸盐水平过高而引起的一组代谢性疾病,临床常表现为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关节畸形,并累及肾脏。血清尿酸水平男性及绝经后女性超过μmol/L,绝经前女性超过μmol/L即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研究表明,其是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病、脑卒中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尿酸血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其中药物是继发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由西药引起的占大部分。
可引起高尿酸血症的药物
1
胰酶制剂
胰酶是从新鲜的动物胰脏中提取的多种酶的混合物,主要是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和胰淀粉酶,其中含有大量的嘌呤成分。长期大剂量的使用该类药物,可引起高尿酸血症。
2
肿瘤化疗药物和糖皮质激素
细胞毒性化疗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用于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时,可使细胞死亡数量急剧增高,嘌呤降解增加,引起尿酸贮积诱发高尿酸血症。
3
果糖
果糖进入体内导致ATP耗竭和形成大量AMP,ATP耗竭将增加嘌呤代谢酶的活性,加速尿酸的产生,导致细胞内尿酸升高和高尿酸血症的产生。研究表明,无论单次摄入大量或长期较多量消耗果糖均可导致血尿酸升高,进而增加痛风的风险。
4
利尿剂
利尿剂诱导的血容量减少效应能增加近曲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长期应用可出现高尿酸血症,其中以髓襻和噻嗪类利尿剂更明显,如呋塞米、托拉塞米、氢氯噻嗪等。
此外,髓襻、噻嗪类利尿剂和尿酸均通过近曲小管有机酸转运系统分泌排泄,两者有竞争性抑制作用,用药期间可减少尿酸排出。利尿剂的尿酸贮积效应呈剂量依赖性,多见于大剂量或长期应用时。
5
免疫抑制剂
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可导致肾血流动力学发生紊乱,直接产生肾毒性,影响肾脏的排泄功能,进而影响血尿酸的分泌和排泄。
6
抗结核药物
吡嗪酰胺是短程抗结核治疗的核心药物之一,在菌体内转化为吡嗪酸而发挥抗菌作用,吡嗪酸可与尿酸竞争有机酸排泄通道,减少尿酸排泄,导致血尿酸浓度增加。
7
左旋多巴
左旋多巴是多巴胺递质的前体物质,属于抗帕金森药物,其进入人体后可代谢成高香草酸和苦杏仁酸。这两种物质会与尿酸竞争排泄路径,使尿酸的排泄量减少,从而引起高尿酸血症。
8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对尿酸代谢的影响是双向的:小剂量使用阿司匹林时可引起尿酸潴留,而当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则会增加尿酸的排泄。因此,长期小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引起高尿酸血症。
9
维生素C
维生素C作为非酶类抗氧化剂,在体内发挥重要作用。维生素C属于酸性物质,当大剂量使用时,可使尿中草酸盐的含量增加10倍以上,从而引起高尿酸血症。
10
β受体阻滞剂
此类药物可使肾血流量及肾小球的滤过率降低,尤其在与利尿剂联用时,可减少尿酸的排泄量,引起高尿酸血症。
11
降糖药物
双胍类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可能产生乳酸积聚,乳酸能抑制肾近曲小管的尿酸分泌,导致尿酸排出减少,引起高尿酸血症。胰岛素可增加肾脏钠离子和尿酸的重吸收,同时升高血压和尿酸。
药物引起的血尿酸升高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以低嘌呤食物为主,多饮水,每日饮水量保证尿量在每天ml以上,最好在每天ml以上。
相比西药来说,中药更为安全,很多中药都有降尿酸的作用。
能降尿酸的中药
土茯苓
性味甘淡,平;归胃、肝、脾经。解毒,除湿,利关节。动物研究实验显示,土茯苓有降尿酸作用,同时其利湿作用也有助于尿酸的排泄。
虎杖
味微苦,性微寒;归肝、胆、肺经。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有研究显示虎杖醇提液对高尿酸血症小鼠有降尿酸作用。
姜黄
味辛苦,温;归脾、肝经。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研究表明姜黄高剂量醇提物具有降低尿酸、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促进尿液尿酸排泄的作用
粉萆薢
性平,味苦;入肝经、胃经、膀胱经。利湿去浊,祛风通痹。动物研究结果显示高剂量粉萆薢水提物能显著降低小鼠和大鼠血清尿酸含量。
栀子
苦,寒;入心、肝、肺、胃经。清热,泻火,凉血。栀子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和水液部位为降尿酸活性部位,其降尿酸作用部分机制是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
车前草
性味甘,寒;归肝、肾、肺、小肠经。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车前草的降尿酸作用是由于其利尿作用,可促进体内的尿酸通过尿液排出。
威灵仙
辛咸,温,有毒;入膀胱经。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威灵仙具有溶解尿酸盐作用,从而降低尿酸。
秦艽:辛、苦,微寒;归胃经、肝经、胆经。袪风湿,舒筋络,清虚热。现代药理证明秦艽具有非常好的降尿酸效果,其主要通过抑制尿酸生成和促进尿酸排泄这两个途径来实现的。
小透剧
最后来个小剧透,下期咱们将介绍,感兴趣的你一定要来看哦~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如果您还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jpu.com/zcmbwh/99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