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医案分享

张某,男,32岁,月10月4日初诊。

主诉:双踝关节及跖趾关节肿痛5年,反复加重1月余。

现病史:患者5年前因过食海鲜,饮酒过度而引发痛风,双侧跖趾关节、踝、膝关节肿痛时作。平素服用痛痹胶囊、别嘌呤醇,关节肿痛较剧时则服用秋水仙碱,肿痛亦能有所减轻,但不能完全消散。近1月来关节肿痛发作较频常夜间疼痛明显,影响睡眠。刻下:患者双踝关节、跖趾关节、足背均肿大,局部皮温略增高,略呈暗红色红,以右侧为主,纳差,小便调,大便不成形;舌质淡紫,苔白微腻,脉沉细。

中医辨证:脾虚湿阻,化热阻络。

治法:健脾和胃,清利湿热,化瘀通络。

用药:黄芪30g,生炒薏苡仁各15g,白术10g,忍冬藤30g,川牛膝10g,土茯苓30g,泽泻10g,威灵仙10g,元胡10g,焦三仙各10g,陈皮10g,木瓜10g,黄柏10g。

刺血治疗取穴:

双侧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阿是穴。方法:以中号三棱针在上述各穴络脉显露处斜刺,流出鲜红色血液,共计出血约60ml,血流停止后在针眼处拔罐,约10分钟后起罐消毒,共计出血约ml。针刺后患者即感疼痛有所减轻,身体轻快。

后仍以上方化裁治疗,约半月行刺血治疗一次,共两次,3个月后复查血尿酸为mol/L。随访至今年未复发。

讨论

慢性痛风性性关节炎,多由急性期发展变化而来痛风迁延不愈,其特点为发作频繁,每次发作所波及的关节渐渐增多,缓解期缩短,但局部红肿热痛却无急性期明显。临床可从痰瘀互结、肝肾亏虚、脾胃虚弱和阳气不足等方面辨证治疗。

本案患者平素饮食不节,脾胃虚损,运化失司,痰浊内生,邪滞日久,郁而化热,热毒内生,外加风寒湿外邪侵袭,故发为痹证。湿热壅滞经络,流注关节,气血瘀滞不通,故见关节肿痛,治疗宜健脾利湿,化痰逐瘀。证属脾虚生湿,痰瘀互结,正虚邪恋。中药治疗以健脾化痰、活血散瘀为治疗原则。

在运用刺血疗法时常选足太阴脾经合穴阴陵泉,《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提出“……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本穴运中焦,化湿滞,调膀胱,祛风冷,为“利水湿要穴”。凡是与湿有关的病证,皆可配取阴陵泉穴施治。该穴与足三里、三阴交合用补泻结合,健脾化湿、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提示:文中方药仅作为学术交流之用,擅自使用后果自负。

中医名人名言录

医以济世,术贵乎精。

——吴尚先《理渝外治方要略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jpu.com/zcmbyf/1028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