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
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日益增高,
尤其是中老年男性和绝经期女性,
随之而来的是,
痛风性关节炎患病率直线上升。
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囊、滑囊、软骨、骨质和其他组织中而引起病损及炎性反应,其多有遗传因素,多见于第一跖趾关节,也可发生于其他较大关节,尤其是踝部与足部关节。原发性痛风掌发现于40岁以上男性,女性较少且多为绝经期妇女,通常分为4期:
一、无症状期
时间较长,仅血尿酸增高,约1/3病人以后有关节症状。
二、急性关节炎期
多在夜间突然发病,受累关节剧痛,首发关节常累及拇趾关节,其次为踝、膝等。关节红、肿、热和压痛,全身无力、发热、头痛等。可持续3~11天。饮酒、暴食、过劳着凉、手术刺激、精神紧张均可成为发作诱因。
三、间歇期
间歇期为数月或数年,随病情反复发作间期变短、病期延长、病变关节增多,渐转成慢性关节炎。
四、慢性关节炎期
由急性发病至转为慢性关节炎期平均11年左右,关节出现僵硬畸形、运动受限。30%左右病人可见痛风石和发生肾脏合并症以及输尿管结石等。晚期有高血压、肾脑动脉硬化、心脏梗塞。
什么样的人容易得痛风?
痛风是先天遗传基因〔体质〕及后天饮食环境两个因素共同造成,若无遗传痛风体质〔不一定要有痛风家族史〕,则不容易因饮食过度而引起痛风,但若有尿酸过高体质,则可透过饮食控制来减少或预防痛风的发病。
痛风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但大部分(占85%~90%)在30~40岁以上发病,近十几年来有年轻化的倾向,许多十几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就得到痛风,可能与饮食过盛有关。痛风好发于成年男性,男性占95%。女性多于更年期停经之后发病(占5%),这个年纪也是退化性关节炎及假性痛风的好发年龄,应特别细心留意,以免造成误诊。
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很多患者常常病急乱投医
下面这些关于痛风性关节炎的“坑”
你可千万别踩!
误区1 血尿酸高就一定会得痛风性关节炎
很多人在体检中发现血尿酸偏高,也就是所谓的高尿酸血症,就觉得自己一定会得痛风性关节炎,其实不然。
对于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需要将血尿酸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一般<μmol/L,合并痛风石的患者则需要降得更低(<μmol/L),这样才能有利于痛风石的溶解排出。
误区2 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要降尿酸治疗
许多患者在痛风急性发作时迫切地想把血尿酸水平降至正常,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这是因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的主要原因即是体内尿酸水平的剧烈波动。
尿酸在体液中的溶解性较低,高浓度时会形成过饱和状态,以尿酸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软骨、滑膜和其他组织,主要因为这些组织中血管较少,组织液pH值较低,基质中含黏多糖和结缔组织较丰富,使尿酸盐容易沉积,引起非特异性炎性反应,造成关节软骨的溶解和软组织的损伤。
因此,在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一般不主张降尿酸治疗,待关节疼痛症状消失>2周才考虑加用降尿酸药物,且需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到足量。
误区3 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过后就不需要治疗了
临床中可见很多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在发作急性期关节红肿热痛,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因此比较重视。经抗炎止痛等治疗后,就认为不痛了,病就好了,不需要继续治疗。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其实,痛风性关节炎同糖尿病一样,也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经过急性期的抗炎止痛、碱化尿液等治疗后,关节的炎症可慢慢吸收,关节疼痛好转痊愈,但是体内的尿酸还处在较高的水平,这如同“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起痛风性关节炎的再次发作。且高水平的尿酸在关节、软骨、软组织等处不断地沉积,可引起痛风石的产生。
秋天一到气温降低
尤其是最近这种雨水多的天气里
被痛风性关节炎困扰的人们往往容易发病
导致关节肌肉僵硬酸痛、活动受限/
禁食或少食高嘌呤成分的食品
包括:动物类内脏如脑、肝、肾、心、肚;颜色深的肉类、西式浓肉汤、牛素、鸡精等。忌食火锅,这是因为火锅原料主要是动物内脏、虾、贝类、海鲜。
少吃辛辣生冷刺激性的食物
患者要少吃辣椒、咖喱、胡椒、花椒、芥末、生姜等调料,此类调料均能兴奋植物神经,诱使痛风发作。避免饮酒。酒精具有抑制尿酸排泄的作用,长期饮酒还可刺激嘌呤合成增加,一瓶啤酒可使尿酸升高一倍。
注意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为了保证尿酸的正常的排出,可以食用牛奶、奶酪、脱脂奶粉和蛋类等含嘌呤少的蛋白质,但不要喝酸奶,因为它含乳酸较多,对痛风患者不利。尽量别吃肉、禽、鱼类,如一定要吃,应将肉煮沸后弃汤食用。这是因为嘌呤易溶于水,汤中含量很高。
想知道更多详细的
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饮食禁忌
赶紧识别以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jpu.com/zcmbzz/102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