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石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来源:中山六院
小明每天得了“晚睡强迫症”,啤酒搭配宵夜,简直快哉——
然而,乐极生悲,一天起床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左脚有些肿胀,而且大脚趾和足底,都长出好几个“硬疙瘩”,像“小石头”一样,疼得无法行走!
到医院一检查,发现小明原来得了痛风,那几个硬疙瘩叫做痛风石!
痛风也会长石头?中六君赶紧请来我院风湿免疫专科主任黄建林教授给大家解释一下。
痛风石是什么?
我们常说的痛风石,是尿酸盐长时间沉淀的结果。一般认为,血尿酸在0.54毫摩尔/升以上时,50%有痛风石。多见于起病后的某个时期,平均为10年左右。总之,血尿酸浓度越高,病程越长,发生痛风石的机会越多。痛风石逐渐增大后,其外表皮肤可能变薄溃破,形成瘘管,排出白色粉笔屑样的尿酸盐结晶物,经久不愈。由于尿酸有抑制细菌的作用,继发感染少见。
高能预警!
高能预警!
温馨提醒:以下痛风石图片或引起内心不适,不信你看看!
不少好奇宝宝就问了,为什么尿酸盐结晶爱在肢体远端小关节(尤其是大脚趾处的第一跖趾关节)处析出呢?
咳咳,那就要看大脚趾处有什么特性导致结晶爱在这里析出了:
1、该部位接近高尿酸血症的诊断值
实验测定,在37℃的生理盐水中,尿酸钠的溶解度为μmol/L,大家是不是发现,这不差不多就是高尿酸血症的诊断值(μmol/L左右)吗?对,这不是巧合,而是一种必然。但人的体液中除了生理盐水还有很多其它物质,这使得不同部位体液对尿酸钠的溶解度也不同。虽不确定好发痛风部位的体液溶解度一定比其它地方低,但是是一个可能的因素。
2、温度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人体正常体温37℃指的是核心温度,在躯干以外的部位,温度都是要低于这个值的,比如说,正常膝关节滑液的温度只有32℃,而在离心脏最远、皮肤薄的脚趾处,温度可能还要低。温度越低,生理盐水对尿酸钠的溶解度越低,并且随温度变化很大。所以此部位的体液尿酸钠溶解度最低,这是一个确切的因素。
3、晶核的存在
还有一个结晶析出必备的重要的条件,那就是晶核的存在。没有晶核,即便浓度超过溶解度,结晶也不易析出,而晶核存在,即便浓度低于溶解度也可以析出。跖趾关节处可能存在一些因素使得此处晶核多于其他部位,这可能是活动引起的微小损伤,也可能是其它我们仍未发现的原因,这也是一必备因素。
所以,虽然不同部位的人体上述三个影响因素各不相同,但综合下来总会有一个地方会是痛风最偏爱的部位。
如何消除痛风石?
1、通过手术方式
手术治疗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手术取出,若即将或已形成溃疡、骨骼有被结石进一步破坏和神经被压迫的风险,则需考虑手术治疗。这种方法原则上市尽量保留肌腱、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清楚肉眼可见的病变组织,但是患痛风病的人群主要是在45-70之间,相对年纪较大,手术风险会相应提高,应慎重考虑,也会部分病人术后伤口难以愈合的情况。因此,若药物治疗有效,则不主张手术治疗。
2、药物疗法
一般会采取降尿酸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降尿酸药,并坚持服用,使血尿酸水平持续在μmol/L以下。
目前临床应用的降尿酸药主要有抑制生成药和促进尿酸排泄药两类,一般而言,应在急性发作缓解两周后开始,从小剂量开始,一周后如无关节炎发作或加重,可逐渐加量,根据血尿酸的目标水平调整至最小有效剂量并长期甚至终身服用。如一种降尿酸药不能达到上述目标的血尿酸水平,血尿酸明显升高,痛风石大量形成时可合用两类降尿酸药。
在开始使用降尿酸药物时,可合并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2——4周,以预防急性关节炎复发。达标后,经过半月至一年的治疗,痛风石会逐渐变小。有些慢性痛风病人,即使药物治疗了,关节炎症状仍不能缓解,医生也会在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基础上,开始其他降尿酸治疗。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xuyunke
yxj.org.cn稿费:~0
小编c
★白癜风医院杭州哪家好北京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jpu.com/zcmbwh/13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