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对刺血疗法的认识

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医学发展走向了不同的道路。西方的医学教皇盖伦认为,血是人体产生的,经常“过剩”:放血适合于任何病人,包括出血和虚弱的病人。他的观点深深地影响了西方放血疗法的风格,把沿着静脉切开的放血疗法称为“静脉呼吸”。我国的医家则认为,血是十分宝贵的,不能大量地放,也不能随便放。所以,针灸中的放血严格地讲应该叫“刺络”。《黄帝内经》云:“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可以看出这与盖伦的观点不完全一样。

刺络术不仅在出血量上不同于西方的放血,而且是在一套完整的经络腧穴理论和辨证施治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有严格的禁忌证和适应证。对于痛风来说,刺血(刺络)放血有利于加速浊邪瘀毒的排泄。痛风的急性发作(也称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没有预兆,剧痛常在夜间突然发生,且疼痛部位集中,程度剧烈。

同时,受累的关节表现为发红、发热和肿胀,局部皮肤发亮,触痛明显。中医学辨证为湿热浊瘀内蕴,脉络瘀阻。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化浊,通经活络。治疗方法首选受累关节刺血。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以采血针将患部鲜红或黯红的瘀络刺破,瘀血顺势而出,其颜色由黯红转为鲜红后即可加压止血。所选瘀络不必拘泥于一条,可以同时选择多条。如果患部没有明确瘀络显现,则在该关节基底部周围寻找到瘀络并刺血(刺血的注意事项是预防感染)。

刺血后选用针刺疗法,具体用穴为百会、神庭、曲池、合谷、神门、足三里、太冲、丰隆、内庭、阴陵泉及阿是穴。毫针泻法,以期清热利湿、通经止痛,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通常2~3次即可直折病势,安神定痛。下面介绍几种临床治法。

2治法一:常规治疗

①方法一。取委中、委阳等穴或患肢静脉较表浅处,用三棱针刺入,使其自然出血。7~10日治疗1次,适用于瘀血阻络,下焦湿热证。

②方法二:取照海、太冲、丘墟、地五会、足临泣、解溪、委中、阿是穴及足背部瘀阻比较明显的络脉。

每次选2~3穴用三棱针快速点刺1~2mm深度,出血5~20ml,若出血量小于3ml,针后加拔罐,并留罐15分钟。一般要求,点刺定位要准确:取患病关节上充盈、青紫或怒张之络脉,或病变附近相关腧穴或循经刺络,要求点刺准确,一针到位。

常规放血标准:根据病变局部的红肿状态、疼痛程度和血尿酸值之高低来决定放血量,轻症约10m1,重症30~50m类,一般为20ml左右,效果显著。有临床观察表明,中剂量刺血组(10ml)与小剂量组(5ml)、西药组比较,止痛效果、降尿酸效果最好,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3治法二:刺络放血法

①刺血:取阿是穴、隐白、行间、太白、委中,皮肤常规消毒,用三棱针快速点刺出血,用手指挤压周围的皮肤挤出少量的血液,每2日1次,5日为1个疗程。

②针刺取患侧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用补法,取患侧的阴陵泉、血海、丰隆、太冲、内庭用泻法,取双侧的曲池用泻法,用提插抢转手法,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③TDP:照射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1次。

4治法三:火针治疗

选穴:主穴为行间、太冲、内庭、陷谷,配穴以阿是穴(足部痛风性关节炎多在足背第一跖趾关节正中处)为主,每次在患侧选2~3个穴位针刺,均取患侧穴。

操作:患者取坐位,双足垂地。穴位常规消毒后,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至由通红转为白亮时对准穴位速刺疾出,深度为0.3~1寸(5~30mm),每穴1~2针,以出血为度。用量杯收集放出之血,确定放血量。每次总出血量以60ml左右为宜。达到预定值时,加压止血。每隔3日治疗1次,最多治疗3次。术后,嘱患者在48小时内保持针孔清洁干燥。关节局部肿胀明显者,可在患部散刺数针,使炎性渗出物排出。

〖按〗采用火针放血意在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化湿除痹,并且火针对腧穴的刺激时间长,刺激量大,能持续地产生治疗作用。足部腧穴点刺后出血量多(每穴出血量最多不要超过30ml)者疗效好,这是一次治愈的关键。如出血量少或针后未出血者疗效差,需经多次治疗方能见效。

看完一定也把文章放到朋友圈里,提醒朋友们也看看,现在有高尿酸、痛风的人真的不少,早点儿看到,就能少遭不少罪~

以往文章欢迎点击查看

痛风病友在治疗痛风的时应该避开那些误区?

痛风患者适合喝什么样的水?

平时不注意痛风的治疗,后期会有生命危险!

痛风的这些现象,你都知道吗?

痛风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

温馨提示】阅读是一种成长,转载是一种智慧,分享是一种美德,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智慧的你懂得分享,帮助更多朋友成长。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qjpu.com/zcmbzl/1025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